電影《金剛川》觀後感
本來是衝著電影的名字去的,既有"金剛",又有"川",覺得應該是一部很熱血的戰爭大片,但是看完之後,覺得很"失望",這裡面既沒有"金剛,也沒有"川",有的是一群普通的人,和一條阻擋道路的河。
沒有大規模的交戰,沒有千萬人衝鋒的熱血,就是"修橋""炸橋",你要過河,我不要你過河。
但是,正是這種看似"平淡"的戰爭,卻帶給我最深刻的震撼,讓我想起那些最可愛的人,最"真實可愛"的樣子。
哪有那麼多的"英雄傳奇",哪有那麼多,拎著一把衝鋒槍就能把飛機打下來的"神槍手",哪有那麼多的"萬人敵"。
有的,不正是影片中那些"前仆後繼""不怕犧牲" 的普通士兵嗎?
作為一個在和平年代中長大的人,恐怕永遠都不會理解當年的那些戰爭,永遠也體會不到那是怎樣場面,怎麼的壯烈和殘酷。
作為一個接受全日制的本科生來說,對志願軍這段歷史肯定是知道的,但是這種知道是很"模糊"的。
我們只知道我們打的很勇猛,最後取勝了,就像當年的抗日戰爭一樣,我們勢如破竹,我們不可戰勝,但是究竟發生了什麼,還有那些更多的細節,可以說是很模糊的。
就像電影《金剛川》講的這個故事一樣,雖然很小,但是卻很震撼。
故事背景簡介當時主戰場是在金城,這是一支從側翼趕去和主力匯合的部隊,他們能否按時到達,關係到主力部隊的側翼是否安全,是很關鍵的一環。
金剛川下的江水擋住了去路,所以修橋、毀橋成為了這部影片的主題。
人物視角影片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兒最基層計程車兵,佔用鏡頭最多的,不是大部隊,而是工兵連和兩個高炮班。
工兵連不是作戰部隊,卻是部隊作戰的保障,選擇工兵作為題材的影視作品,的確不多,在大部分的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裡面,工兵甚至沒有後方醫院有存在感。
這也情有可原,因為工兵的故事很簡單和單一,甚至是個只能"捱打,不能"還擊"的角色,拍成影視作品註定不會太"好看"。
人橋是"神蹟"這部影片,戰爭特效做的很棒,尤其是張譯飾演的炮兵,和飛機進行地空決戰的場面,非常震撼。
這部影片也加入了一些"新武器",尤其是對手的武器,飛機不用說了,B29轟炸機,相信很多人對這款轟炸機多少有些"耳聞",也經常出現在一些文學作品裡面。
對手的手段有很多,和當時的志願軍相比,算是"高科技"了。
有"榴彈炮""延時炸彈""燃燒彈"等各式各樣的炸彈,而志願軍這方就遜色很多了,雖然有高炮,但是匱乏彈藥,唯一的亮點是我方" 喀秋莎"的亮相,雖然很短暫,但是也突破了我們對"小米加步槍"的認知。
可見當時,志願軍的武器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差。
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這些先進的武器,而是"意志",尤其是影片最後"人橋"的亮相,堪稱是這部影片最"高光"的時刻。
在影片中,敵方的轟炸機飛行員,曾這樣評價:"我知道你們不信神,但你們卻創造了神蹟。那不是人類能夠完成的事,但是你們做到了。"
這就是意志,這就是犧牲,這就是我們這代人最體會不到的"視死如歸"。
總結:影片的選材註定它可能不會成為所謂的"戰爭大片",因為這個故事"太小",太"鮮為人知",但是這些平凡的人,不就是戰爭的"主角"嗎?
有的有名字,有的沒名字,有的回來了,有的卻永遠留在了那裡,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忘記他們,不能忘記曾經的戰爭。
因為我們現在能夠享受到的和平,都是他們用血肉之軀和鋼鐵意志拼出來的。
致敬,那些最可愛的人。
珍惜,當下的安寧和平。
但願,人類再不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