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人這一生總是有渴望、有追求的,但渴望的東西未必是自己喜歡的,追求某種事物有時候是盲從地隨大流的。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才能更好地完善人生。

就像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的女孩,即便有人或善意或無意地提醒她不該選擇這個專業,她的心仍然是平靜的,因為她很清楚自己想要做什麼。

不必羨慕別人的人生

有人一味羨慕別人的人生,卻看不到自己的幸福。這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不會有相同的人生。

沒有誰能夠事事順遂,你羨慕別人的幸福,只是沒有看到在那幸福的背後也會有艱辛和困苦。

電影《甲方乙方》便講述了體驗理想人生的故事。影片中,幾個年輕人突發奇想,開辦了“好夢一日遊”專案,幫助別人夢想成真。

賣書的板兒爺想當一天的將軍,生於和平年代的廚子想成為寧死不屈的義士,有錢人花錢吃苦,大明星渴望過普通人的生活……

而當他們真的體驗了嚮往的生活之後,卻沒有感受到想象中的快樂。只有回到自己原本的生活中,才又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泰戈爾的《錯覺》寫道:“河的此岸暗自嘆息:‘我相信,一切歡樂都在對岸。’河的彼岸一聲長嘆:‘哎,也許,幸福盡在對岸。’”

與其羨慕別人,不如把這個時間用來提升自己。沿著別人的足跡,不會走出自己的人生。

不必追求無謂的個性

與羨慕別人相反,有些人追求的是與眾不同。人有個性,這本沒有問題,但若過於刻意,為了個性而個性,或許會適得其反。

為了顯示自己與眾不同,有人擅闖無人區,有人在高速公路上飛速騎行,有人不顧安全在鐵軌上拍照……諸如此類,不勝列舉。

在這個崇尚個性的時代,彰顯個性和表達自我是每個人的權利。但有些人為了順應所謂的時代潮流而刻意製造個性,實際上也是一種隨大流,反倒失去了自己的性格。

而當其中一些行為危害自身或社會安全,甚至違反法律法規時,個性便成了任性。

個性應是有限度、有底線的,一個人沒了底線,失了原則,那麼所謂的個性,只會令旁人生厭,甚至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個性是以界限為前提的,沒有了邊界,談何個性,不過是給自己的為所欲為找個藉口罷了。

積極尋找生命的意義

我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彭凱平教授曾解釋渴望不等於喜歡:我們喜歡一件事情和我們渴望一件事情,是完全不同的神經通道。人的渴望可能是社會塑造的、文化強加的,甚至是別人誤導的。

彭教授舉了《伊索寓言》中狐狸與葡萄的故事。狐狸特別想吃葡萄藤上成熟的葡萄,但它怎麼跳也夠不到。最後只好放棄,邊走邊說:“我敢肯定,葡萄是酸的。”

這便是著名的心理防禦機制——“酸葡萄心理”的由來。

而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即使狐狸繼續嘗試,並吃到了它渴望的葡萄,最終也很可能覺得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喜歡葡萄。

無論是否吃到葡萄,狐狸都不會感到滿足,所以根本原因不在於葡萄,而在於狐狸想要的到底是不是葡萄。

盲目追求之人正如故事裡的狐狸,有的人吃不到葡萄,心有不甘地離開了;有的人不肯放棄,以感動自我的方式堅持下去,然而即便吃到了葡萄,也絲毫沒有滿足的感覺,因為那原本就不是他想要的。只有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和方向,不管結果如何,才能真正的得到內心的滿足。

周國平曾說:“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然後看看別人,他有我沒有,就焦慮了。一個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他要的一定是符合自己性情、秉性的,追求這些東西,他才會平靜、從容。”

人生始終在路上,亦步亦趨和偏離軌道都不會走到我們希望的目的地,只有找對方向,才能通往幸福與美好。

作者簡介:趙蕊,讀書人。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29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那些生活中的“止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