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在回家的路上,一個十字路口的高架橋上,不遠方一片老舊的住宅樓,樓層不高,背景留出一片空曠,天空一片紅,一抹夕陽掛在盡頭,飽滿而圓潤,美得驚心動魄,卻讓人內心無比平靜。
那抹紅,讓人內心溫暖,又捨不得離開。
可是,夕陽,明明是預示著一天即將落幕,夜晚將要到來。
林清玄先生曾說:“如果我們的每一天是一幅畫,應該盡心地著墨,盡情地上彩,盡力地美麗動人,在落款鈐印的時候,才不會感到遺憾。”
或許,這說的就是夕陽吧,在最後消逝的那一剎,也要儘量地展現它的美。
我們每天在人生路上奔波,每天的生活被工作和家庭鋪滿,有時候,抬頭看看窗外,看到了也只會感慨,時光如梭,卻幾乎沒有了欣賞美景的心情。
一天一天的日子,就這樣過去了。
生活已經磨平了太多的耐心,人心浮躁而又焦灼,很多人被世俗湮沒於繁華,你還記得,上次抬頭望天空是什麼時候嗎?
是否,我們也可以把每一天都比作一朵花,一抹夕陽,盡情的享受陽光,享受傍晚靜謐的時刻,享受清風,享受安寧,盡情的怒放,盡情的著色,這樣在凋謝的時候,在落幕的時候,才沒有遺憾。
擁有柔軟心,清淨如連都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可是夕陽時光,往往是一天裡最放鬆的時刻,一天的工作結束,心情在歡喜和柔美之間,放一段音樂,亦或來一餐豐美的晚餐,體會著生活的無限美好。
我們活在這個世上,不要因為受到丁點傷害,就讓心變得堅硬,放棄了與這個世界接觸的機會,這樣對我們而言,一點也不值得。
讓自己有柔軟心才能更好地享受這個世界。
林清玄先生曾在山中的一個小池塘裡,見到一朵紅色的睡蓮,從泥沼的淺池中昂然抽出,開出一串美麗的音符,彷彿無事周邊的汙濁。
這時候他想:究竟是怎樣的歷練,我們才能變成一朵清淨之蓮呢?
于丹曾說,人的一生需要有兩種東西,柔軟和堅強,分別來自心靈和大腦。前者是理想主義的悲憫,後者是現實主義的認同。只有前者時,生活會因為過於浪漫而可笑,只有後者時,生活又會因為過於務實而很可悲。只有大腦和心靈並重,我們才能從容面對生活。
所以,用心去感受周圍的一切,體會他人的心情,感知他人的心靈,才能真正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量人生。也不會讓自己的心過於平淡或者時刻處於激憤之中。
我們的心,要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綠,比海洋更廣,比天空更無邊,比雲還要自在,柔軟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恆常的。——林清玄
柔軟不是懦弱,不是一味的寬容忍讓,而是像楊絳先生所說的感懷:不屑去爭,不值得去爭。
當你變得柔軟時,生活的長刺絲毫傷不了你,反而會變成保護你的鎧甲,讓他人看到傷害你的人的劣等,看到你的豁達。
用孤獨心度人生人,生命的最初,和生命的結尾,都是一個人來去。
就如,早上太陽初升,傍晚,夕陽挽留。人生,需要時刻以孤獨心來品味。
我們讓自己的內心平靜如湖,就要以明朗清澈的心來照見覆雜繁華的社會,以孤獨心來排除汙濁,找到內心的智慧。
林先生以河流來將人分類:
第一種,是河流型,把自己製造的一切垃圾都流向大海;
第二種,是池塘型,他們善於收藏別人和自己的苦難;
第三種,是波浪型,他們總是一波一波打上岸來,永遠沒有靜止的時候;
第四種,是大海型,他們接納百川,但不失自我。
那麼,我們需要結交什麼樣的朋友,又想讓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或許,能一起到沙灘上散步,一起談心,是朋友;能一起在燒烤攤上大口喝啤酒,聊生活的雞零狗碎,是朋友;能在傷心難過時,毫無顧忌地吐槽生活的困難,是朋友。
從一顆清明的心到另一顆清明的心,得到關懷和鼓勵,就是朋友。
但很多時候,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更多的是失落、冷漠、背叛、愚痴,因為“大海型”的人,太難得了。
所以,需要有一顆孤獨心來獨醒和獨樂。
所謂獨樂,是一個人獨處時也能歡喜,有心靈和生命的充實,就是一下午靜靜地坐著,也能安然。
所謂獨醒,是不為眾樂所迷惑,眾人都以為應該過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適合自己,那麼何不獨自醒著呢?
——林清玄
或許,學會獨處,保持獨樂,堅持獨醒。這是孤獨心給我們的賜予。讓我們更加清醒的守住自己的心,悠悠哉存於世,在這個複雜的社會,找到自己。
如此,那些吸引我們的美,離開時,我們不會覺得失落,就如,“爬山的人在平地上遙望高山,那山顯得更清晰”。
夕陽之美,如清淨之蓮,生活之美,就在於培養自己的孤獨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