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冬至祭掃,是一份道德、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我們祭掃的不僅僅是對至親的思念及情感,同時,在本質上也給後代樹立一個教育的人性標榜。
社會的價值核心——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這24個字,處處體現了人文情懷、人性關愛的優秀理念,把源遠流長的漢字博學、寓意、底蘊詮釋的徹底——是的,一個“人”字,支撐結構,互愛扶持、攜手共進。
是的,社會是一個共同體的呈現,價值觀的認知性尤為重要。
在冬至祭掃的日子裡,我想用文字吶喊一下:
“喪偶人群”的屬性稱呼,是不是冰冷的無稜角?甚至,是漠視他人的悲痛,而且,還在當事人的意識裡有一種被嘲笑、歧視的感知?
對於冬至、清明這種傳承的日子,“喪偶人群”所概括的“寡婦”、“鰥夫”……之類的大綱背後的“消遣文化”、“笑話”,是不是與冬至、清明的寓意背道而馳,尤其在道德、價值觀的健康性、正確性上?!
“喪偶人群”的不幸,居然成了社會娛樂文化的“消遣”現實裡,我們的日常,但凡屬於“社交性質”的場合,比如,公司團建;親戚、朋友、客戶維繫之類的聚餐……為了“活躍氣氛”、拉近距離感,我們經常會聽見“寡婦”、“鰥夫”這類的“梗”、“段子”、“包袱”。
通常,著重點“寡婦”居多,大概主因是因為“鰥夫”的“鰥”字比較陌生,沒有共鳴性。
在某種意義上,這種行為的出發點,的確可以增加“互動性”,不僅僅有掌聲與笑聲,還可以展示自己的“口才”與“幽默”,一舉多得。
但,我想問一下,這種用“卑劣手段”證實自己“存在感”的人,你們的言語,對於很多“不幸”的當事人而言,是一種何等的打擊與嘲笑?!——是的,你無法體會,因為你根本沒有這種遭遇後的不幸,是的,你無法感知你所嘲笑與歧視的“喪偶人群”對於“寡婦”、“鰥夫”這類“笑話”、“梗”、“包袱”的痛恨。
這不是經歷帶來的“玻璃心”所造成的“敏感”,是的,不是玻璃心後的敏感,而是發自內心的排斥與厭惡。
是的,痛恨!——
刀沒“扎”在你身上,你當然不會痛的窒息!
你言語“噴糞”,“噴”到當事人的身上——出發點,僅僅是你所理解的“笑話”、“娛樂”、“消遣”。
“喪偶人群”的出處、稱呼、屬性從何而來?——事實上,無從考證。
但,無論你承認與否,當你的戶口本“婚姻狀況”一欄裡從“已婚”變更成“喪偶”時,那麼,你應該就是“喪偶人群”裡的一員。
是戶口本定義“喪偶人群”這一特殊卻司空見慣的群體的?
客觀點來講,很難去辯證 。
但個人覺得,至少要擔當部分責任,無論從詞彙的角度還是從人性關懷的大局考慮,是的,這個詞彙用的太沒“情感”,讓人會下意識的抗拒、排斥——“喪偶”這個不知道是公務用詞還是法律用詞的詞彙,一點尊重性、人文性都沒有。
2020年,馬上就要結束了,2021年即將到來,是的,各種大型或小型的晚會即將而來,透過電視、網路普天同慶。
是的,我在考慮的問題,會不會有類似“寡婦”、“鰥夫”這類的小品、相聲出現在舞臺上。
事實上,“喪偶人群”在很大程度成為茶餘飯後的笑話與消遣,離不開“小品”、“相聲”及相關機構為了資料與收益的“現實”而做的妥協。
但這種妥協,對於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而言,是百害無益的。
試想一下,我們的後代、下一代,如果是一個扭曲的社會價值觀,那,對於他們而言意味著什麼?
是的,社會,請不要把“喪偶人群”當作“文化”來消遣、娛樂!
——END——
作者簡歷:我只是生活在路上的一箇中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