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句話,讓你更瞭解自己的思維:
1、別讓壞情緒,拌住好心情;也別讓壞情緒,趕走好運氣。
2、讓大腦自主去解決問題,不過是一種取巧。
3、人生就像一場長跑,沒有人可以一直保持衝鋒;沒必要因為一次狀態的回落而陷入糾結。
4、我們總是會下意識的輕易做出決定,也會輕易憑直覺判斷一個人的好壞。
5、生活中90%的煩惱,並不是因為煩惱本身。
6、一個人要想得到幸福,第一步就是消除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
《辛德勒的名單》,很多人都曾看過。
電影對人性的思考與選擇,讓人歎為觀止。
揮奢無度,圖慕虛榮的辛德勒,卻因為一個紅衣小女孩的被殺,開始良心發現,他為了保護猶太人免受納粹的迫害,不惜散盡家財,傾家蕩產,也要僱用他們在自己工廠工作。
而納粹指揮官阿蒙,雖冷血殘暴,可卻對猶太女傭海倫產生了的感情,最後將她送上了辛德勒的名單,幫助她逃過了被屠殺的劫數。
人性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複雜的。
在這份複雜當中,最值得研究的便是名為“非理性”的部分。
01
不活在自己的情緒當中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喜怒無常的人,生氣時,就發脾氣;不高興時,就甩臉色。他們從不分場合,也不會顧及旁人感受。
有人說,這是情商低的表現,可實際上,這是人大腦運算方式不同,產生出的結果。
,人的大腦當中有兩套思維的體系:“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是大腦無意識且快速的運算,但一些複雜的問題,便要透過系統2的計算來解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深思熟慮。
其實,大腦首要任務是保持人類存活,任何用腦行為都會消耗它的能量。
所以,它的習性是能不使勁就不使勁,這使得我們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陷入情緒的沼澤。
若只通過系統1處理問題,被情緒裹挾的話,那我們一生,都會在固有的圈層與認知中徘徊。
發脾氣是本能,但控制脾氣卻是本事。
俗話說:“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真正聰明的人,不是沒有情緒,而是會透過系統2,在關鍵時刻做出理性的選擇。
別讓壞情緒,拌住好心情;也別讓壞情緒,趕走好運氣。
凡事平心靜氣,只有控制住情緒,我們才能將故事繼續。
02
不活在自己的認知當中
記得看過這麼一個笑話:
在過去,一個兩地分居的情侶,只能透過信件來傳遞彼此的感情。
一個小夥子,為了緩解自己的相思之情,一日三次的給女友寫信。結果,女友與郵遞員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心理學上,這叫作“曝光效應”,看得多了,就會感覺越來越熟悉。
當一個人產生認知放鬆時,就會將這些事物當成自己的東西,進而大腦認定這些資訊的可信性。
其實,我們只是被自己的大腦欺騙了。
當我們面對一個複雜的問題,不知道如何解決時,我們的大腦便會自動將其最佳化,從而用更快捷地方式進行解決。
可這種解決方式,不過是一種取巧。當一個人在自己固有認知下,便會糊里糊塗地行走在隨心所欲的路上,從而錯失更好的機會,更多的選擇。
人的認知,大部分取決於一個人的眼界、閱歷,而讀書、行路,躬身反思,都是提升自己認知的方法。
我們應該多以“科學家思維”為導向,先找論據,再下結論。
遇到問題時,要把自己固有認知打破,重新尋找理論依據,以此來修正我們的原有觀點、認知。
破而後立,曉喻新生。
只有明白事物的本質,瞭解問題根源,才能徹底而有效地去解決它。
03
不活在自己的糾結當中
小時候,父母都說過這樣的話:“你怎麼經不起誇獎,一表揚,你就出錯,你就不行了。”
從小到大,我們可能都活在自己的糾結中,害怕自己太優秀,被表揚,從而開始走下坡路。
可實際上,這只是人們的一種偏見。
在經濟學上,有一種“迴歸均值”現象,指的是某項指標的表現過高或過低後,會自然迴歸到它的平均水平。
我們被表揚,可能是因為我們超出均值太多,之後的“不行”也並非不行,而是迴歸到自己應有的水平而已。
作者認為,把先後關係理解成因果關係,是非常荒謬的。一個人表現的好壞,與我們是否誇獎和責罵,在邏輯上並不成立。
作者解釋說,一個人無法保持巔峰狀態,就像長跑比賽中,沒有人可以一直保持衝鋒。
迴歸均值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沒必要因為一次狀態的回落而陷入糾結之中。
想告訴大家,人生就像一場均值迴歸。
人生總會有起伏,這些起伏教會了我們成全,讓我們學會成長。
我們要做的,是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努力提高自己的均值狀態,而不是在糾結裡浪費時間。
王小波說:“人生在世,會遇到一些好事,還會遇上些壞事。好事我承受得起,壞事也承受得住。就這樣坦坦蕩蕩做個尋常人也不壞。”
勝利別驕傲,失敗別自卑,不糾結於現在,不憂慮於未來,才能懂得珍惜擁有,懂得放下從容。
04
不活在自己的直覺當中
生活中,我們在看一些偵探劇時,總是被主角們的直覺所驚歎。
一些看似合理的佈局謀劃,卻被偵探們的“第六感”一一解決。
這不僅讓人有一種錯覺,人類的直覺難道真有神乎其神的效果?
而所謂的“偵探直覺”,其實是一種專家性判斷,與其說是“直覺”,不如說是在專業技能上投入的大量練習後,在領域存上的一種經驗積累。
例如醫生、消防員、棋手等專家對其專業的判斷,都非常準確。
而我們一般人的直覺,不過是大腦系統1自編的故事,而系統2不假思索的相信了。
直覺有它的或然性,它的判斷,有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這是直覺的侷限性,也是非邏輯思維的非必然性。
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克己復禮,就是剋制自己體內感性衝動的部分,增強自己理性的部分。
生活中,我們總是會下意識的輕易做出決定,也會輕易憑直覺判斷一個人的好壞。
然而,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無論是人或事,都有其特定的複雜性,並不能單一憑感覺而論。
對自己直覺保持警醒,別人與我們相處,更願意看到我們選擇背後的邏輯和思路,而不是一個人自以為是的正確。
05
不活在自己的體驗當中
最近演出的電影《姜子牙》,人們開始對它產生了兩極分化。
人們感覺它的結尾並沒有多麼出彩,就感覺它不過爾爾,愧對國漫崛起的名號。可卻忘了它那唯美的畫面和令人驚歎的設計。
實際上,這些決策行為,是由於“記憶自我”的判斷而來。
“記憶自我”注重的並非整個過程的感受,而是最高時的體驗和結束時的體驗。
稱之為“峰終定律”和“過程忽視”。
“記憶自我”帶有主觀色彩,比起整個過程,我們更注重自我體驗。
但是“記憶自我”,會放大特定體驗的部分,從而扭曲事實真相,無法客觀給予評價。
有一句話這麼說:“生活中90%的煩惱,並不是因為煩惱本身,而是你對這件事情的反應所帶來的煩惱。”
為人處世中,我們不能以自我感受而決定事物走向。
最好的方法,便是記錄下點滴真相,來輔佐自己的感受和決策,從而做出更好的選擇。
06
聽過這麼一句話:
生命是一場行走,如此而已。
不要把活著當作一個目的,活著是一個過程中的狀態,是一段旅程中的行走。
人生之路還很長,當我們透過修煉,將一件一件事,一次一次選擇,一次一次的活動,做的更好時,我們將迎來一個全新的自己。
我們將比其他人更加清晰,明白自己大腦的想法。
也許,我們依舊會犯一些非理性的錯誤,但至少知道了對在哪兒,錯在哪兒,這就是我們進步的地方。
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要想得到幸福,第一步就是消除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
羅素說:“幸福的獲得,在極大的程度上,是因為消除了對自我的過分關注。”
我們都希望自己可以走出錯誤的自我認知,可以在不委屈自己,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下,做真正的自己。願你我懂得剋制自己,體量他人,不以是非定善惡,不以成敗論英雄。
只有這樣,才會變得成熟,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