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所以會受到傷害,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在傷害自己,是自己不放過自己,而實際上,事情早已經過去很久了。你還在心裡耿耿於懷,讓自己沉淪於苦海之中。
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說道:“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我們痛苦的原因,大多是因為我們沒有處理好與自己的內心的關係,沒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去看待自己,去看待外面的世界。
所謂“心外無物”,便是說,只要內心改變了,一切將會煥然一新。
很多時候,我們的煩惱,來自於對其他人過高的期待。
你把對方當朋友,對方卻把你當路人職場上,我們可能會遇到一些人,感覺他們與我們聊得來,於是我們內心歡喜,“自作多情”地把對方當作朋友來看待。
可是實際上,他們與我們聊得來,有時候,並不是因為他們與我們是一路人,而是因為他們能夠“洞察”人心,是他們的“修為”比較高。
而我們卻以為是遇到了“知己”,並且還準備“掏心掏肺”地來對待他們。
當我們遇到了困難,毫不猶疑地去尋求他們的幫助,卻發現,此時的他們,是如此的冷漠,再不是那個“知己”的模樣了。
此刻,我們才明白了真相,倍感失望。
煩惱的產生,多源於過高的期望付出便一定會得到回報嗎?
不一定。
很多時候,我們的付出,本就暗含著期望。我們在付出的時候,早已悄悄為自己的付出“標好了價碼”,期望著對方能夠給予我們回報,能夠多於、至少不少於我們的付出。
而這份期望,便是煩惱的根源。
付出,一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我們便會感覺吃虧了,便會心中產生怨氣。
付出得不到回報之事常有,我們的煩惱便會不斷。
那麼,我們該持有何種心態去付出呢?
那就是“不期望回報”。
面對不值得的人,不付出。
面對甘心付出的人,不求回報。即使有一天,對方絲毫不念恩情,冷漠相對,我們也能夠對自己說:我當初的付出,只是為了順遂自己當時的心意,至於回報,從來就沒有期望過。
如此,便可心平氣和。
修養高的人,他們奉行一條原則:自己對別人的恩情,要忘記。如此,便可沒有期望。沒有期望,便沒有痛苦;
別人對自己的恩情,要牢記,等待有機會回報恩情。
如此,他們便心安理得。
放下執著心,方可得大自在。有些人,有些事,不必過分期望,是我們的,終究會到來,不是我們的,期望只是徒增煩惱罷了
只要安分地做自己,守住自己的原則,隨心隨性,“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便可快樂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