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我始終覺得,人跟人相識、產生聯結是種緣分。人與物的聯結,也未嘗不是一種緣分。

對物的緣分珍惜,也許,就是我捨不得丟棄物品的情節所在。

這次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這樣一個緣分。

最近,經過高人提點,我發現自己有一套核心的固定式思維,是我生活中較為困擾的幾個點的根源所在。

這種困擾的根源,有時候是很隱蔽的,因為人的反應都是在一瞬間,如果沒有經過好好研究,我們基本都沒辦法去看清自己頭腦裡究竟閃過了多少念頭。

獸獸老師就是難得的那種特別有天賦的、能反覆檢視自己意識的人。他就跟我們說過他自己的一個親身經歷,他說他有一陣子發現自己經常為某事生氣,於是他就想自己為什麼會生氣。他開始觀察到自己是在走某條路的時候才會生氣,於是他就反覆去走那條路,去探索自己為何走這條路就會生氣。

就這樣,終於在某一次他意識到了觸發自己生氣的正是路上的某個地方,引起了他大腦中飛速的聯想,勾起了使他感到憤怒、不快的情緒。也就是說,其實他根本沒有想起某件事——或者說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想到了,只是大腦在極短的時間內,自動聯想到了過去某件類似事情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於是,觸發了他當下的負面情緒。

事情看起來很簡單,但如果你找不到那個連線點,你就永遠不理解自己為什麼會突然如此生氣、爆發,或者說你永遠沒辦法避免自己在下一次生氣和爆發。

如果你覺得生氣沒什麼不好,那你還會覺得焦慮、厭世、悲痛……都無所謂嗎?總之,這些負面情緒的觸發,很可能不僅僅侷限於當下的那件事情,而在於更加久遠的封存在你記憶深處的某件事所形成的慣性思維模式

正是基於上述的這些經歷,所以,當我讀到《無限可能》這本書中這樣一句話時,才會覺得振聾發聵,才會被這種緣分所震撼——在我需要的時候,剛巧遇到了合適的書。

這句話是“有時候限制信念的產生僅僅是因為你在孩童時代對某件事情的最初幾次嘗試並不順利。”

比如,我原來不喜歡競爭,如果跟好朋友同時喜歡上一個人,我一定是馬上放棄的那個。這種信念就源於我小時候跟表弟們爭搶一瓶裝得最滿的橘子汽水之後,被老爸痛打了一頓的經歷——這個經歷刻在我腦袋裡的迴路就是:跟別人爭東西沒有好果子吃,不要爭大家相安無事。

並且,這個迴路一旦形成,每次有類似的情景發生,我根本不會想起童年那個經歷,而是直接用這個結論推動了我的思維和行動。

《無限可能》就是這樣一本指導你認識自己的思維瞭解你大腦的運作程式,從而讓你改變自己的固有模式,帶領你走向無限可能的書。

《無限可能》的作者吉姆·奎克的自身經歷,更是這種可能的強有力論證。他在幼時頭部摔傷,腦部受到損傷,使其注意力、專注度和學習能力都低於普通孩子,然而,他為了不被老師和同學嘲笑,始終加倍努力學習,並且開始研究腦部運作規律,研究如何才能高效地學習,從而讓自己本來落後於人的學習狀態,成為了教別人如何學習的狀態。

原以為辦不到的事情,不但辦到了,還辦得無比出色。這就是吉姆想要讓大家認識到的“無限可能”。

這本書我現在才讀了一半,同類型的書,我以前讀過《終身成長》,理念類似但型別不同的書還讀過《錯覺的法則》,當我讀《無限可能》的時候,腦海裡就開始不停閃現這兩本書。

雖然前兩本書讀過的時間較長,不一定記得真切,但我的感受是《無限可能》比之寫得更有方法,更容易讓人掌握。

如果用一個比喻來描述這三本書在我腦海中的印象,我想到了下面這個:

當我們想要有好的收成時,我們不是隨便找一塊地,買上好的種子或秧苗就開種了,而是需要先開荒改良土壤,然後才能下種、管理、收穫。

《終身成長》讓我們意識到一片土地並不是生來貧瘠或肥沃的,它告訴我們土地是可以透過各種辦法去改良的,並且可以不斷改良,去獲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錯覺的法則》讓我們意識到“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要去限制任何土地的產能和可能。

而《無限可能》就是實打實地告訴你,土地是怎麼一回事,要讓它變得肥沃該怎麼辦?是否該除掉雜草去掉禍害,然後再施肥,接下來再種上你想種的菜,且告訴你怎麼種。

所以,我的感覺就是《無限可能》比那兩本書顯得更有方法。但我的感覺也有可能是錯的,很有可能是我這些年有長進了,從些微的開悟,到終於看到一些方法了。

這又何嘗不是我跟每本書的緣分呢?

8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以嚴謹的態度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