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窮人,都想有一天會富起來。
現實中,窮人是佔大多數的,富人只是佔很少的一部分。
變富,是每一個窮人的理想和目標。
變得更富,則是每一個富人的目標。
沒有多少人願意安於現狀的。
人的慾望,總是不斷的隨著現狀的變化而變化的。
在沒錢的時候,覺得有一輛車就滿足了,當有了一輛車後,又覺得再有一套房就足夠了。
當有車有房的時候,又覺得如果存款達到一百萬就滿足了。
其實,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
但不斷的變富,幾乎是每個人的慾望。
有人能夠實現了,生活水平越來越好,越來越有錢,而有些人,則是一直原地踏步,甚至還退步,生活變得越來越差了。
那麼,窮人變富,過程中最大的阻礙是什麼的呢?
主要是以下這幾點:
1、資源。
沒有任何的資源,靠著白手起家能夠成功的,極少極少。
但大部分人,是沒有那麼好的運氣的,也沒有那麼強的能力的。
當大家的能力差不多,自然的,有資源背景的,更容易成功。
資源是什麼?包括家族的人脈、自己親朋好友有沒有過得好還願意幫助自己的、自己的人脈積累和技術能力的積累以及金錢的積累。
資源,包括家族的、自己的、身邊的親朋好友的。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窮人的身邊大多都是窮人。
自己沒錢,自己的父輩也沒錢,家族也沒多少人混得很好,因此,靠著外在的資源很難很難。
辦同樣一件事情,有資源的,也許打一個電話就解決了,而沒有資源的,也許要花了十天半個月,經過諸多周折才辦好。
窮人,總是容易被冷落。
因此,辦起事情會更難。
做同樣的事情,就需要付出多倍的努力,要經受更多的拒絕。
而有一定資源的人,辦一些事情,都不用自己親自出面,直接委託某些人就能辦好。
同樣的,有資源的人,身邊就有一些成功人士,可以直接去取經,甚至直接有人帶入行。
而窮人,則靠自己一個人闖入某一個行業。
每一個行業的水都很深,如果沒有人帶,可能會經歷很多的磨難,碰個頭破血流,才找到一點點門道,運氣不好的,剛進去就直接被碾壓,再也無法爬起來。
窮人,存錢難,又沒有創業的經驗,更沒有人帶,很可能好不容易積累的錢,都被自己的第一次創業全部打水漂了,根本沒有再爬起來的機會。
而有資源的人,尤其有家族支撐的,還可以多次創業,可以不斷的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反敗為勝。
2、思維模式。
窮人的思維模式和富人的思維模式差別很大的。
窮人,大都只有透過體力勞動去換錢的經驗,而富人則常有透過合作、投資等以錢生錢的賺錢經驗。
賺錢的經驗不同,思維也就不同。
窮人總想從技術層面入手,而富人則更多的透過整合資源入手。
窮人習慣一步一個腳印的走,而且即使遇到大的機會,也不敢去博,因為怕輸不起,而且窮人更喜歡單打獨鬥,即使有個小團隊,也不敢放權,什麼都親自過問,總擔心別人做不好。
不相信團隊,不相信別人,什麼都要自己做決定,不僅很累,而且發展起來也很慢。
3、社交能力。
在我們當下的社會,如果想要創業成功,沒有一定的社交能力,還是比較難的。
做生意,一定要和別人打交道。
而如何打交道,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窮人,大都是比較自卑,這源於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因此,在社交層面,更容易遇到阻力。
過於謹慎、過於小心、過於敏感等等,都容易成為社交的障礙。
4、膽識。
窮人,因為窮怕了。
所以,遇到了一些機會,也不敢去博。
遇到了一些好的機會,缺乏果斷的行動,缺乏搏一搏的膽識。
想做一件事情,總是猶猶豫豫,然後最好的時機就過去了,更不敢行動了。
窮人想變富,首先得克服以上的幾個。
首先要懂得積累資源,包括自己的技術和金錢以及人脈。
只要有這個意識,剩下的就用時間去積累。
如果沒有這個意識,平時沒有積累的習慣,但真正用時,再想去積累,那肯定是來不及了。
要想借力,首先自己也要有力量,自己要有被利用的價值,我們自己有被利用的價值,才有能夠利用別人的機會,沒有互利共贏的能力,想空手套白狼,那幾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學會投資的思維,平時可以學點理財、投資等方面的知識,如果有可能,可以用有限的資金進行實戰,利用承受範圍內的資金,不斷的訓練和實戰,不斷的學習。
最後,就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社交能力,但這一切的前提有一定的時間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切的社交,都建立在自己擁有一定的能力上。
我們的層次,決定我們的社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