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有人問道:“既然每個人的歸宿註定死亡,那麼活著究竟有什麼意義?”

小時候,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便感到幸福。長大後,達到了某個目標,便覺得幸福。成熟後,幸福其實是一種心態,悟到了自然就會幸福。

從孩提時代的天真無邪,到長大後的莽撞無知,再到成熟後的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明白,活著的意義在於為自己,為父母,為孩子負責任的心態。

如果非要說給出個能讓你容易接受的答案,推薦你看看張德芬老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這本書中說道:“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你要做的功課。而你遇見的每個人,每件事都是為了幫助你完成這個功課”。

釋迦摩尼也說過”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你生命中該出現的人,絕非偶然,他一定會教會你些什麼

《沙漠之花》的作者華莉絲·迪裡,也是個了不起的女性代表。她出生於索馬利亞加勒卡約的一個遊牧部族。 4歲被強姦,5歲被割禮,13歲時為了逃離被迫嫁給老叟的命運,她離家出走。

到達英國倫敦後,她起初寄居在富有的親戚家中,併為他們工作。在和僱主鬧翻後,華莉絲進入了當地的一家麥當勞工作,勉強得以維持生計。

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攝影師特倫斯·多諾文發現了華莉絲,從此開啟了她模特生涯,成為了世界名模。

面對各方輿論壓力及族人的不理解,甚至有生命危險時,華莉絲說:“信念告訴我要堅強,神指給我這條路,自有其道理。他有事要我做,這是我的使命。我相信早在我出生之前,上帝已選定了我的死期,這個我無法改變。與此同時,我儘可以大膽冒險,這一生,我從來勇往直前”。

華莉絲認為’反割禮斗爭,為拯救千千萬萬的非洲女性’就是她的使命,相信你也有你的使命。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請為了這份使命勇往直前吧!

然而說來容易,做來難。怎樣才知道自己的使命呢?

建議從自身找答案,我認為的使命是,為自己,為父母,為孩子不斷努力就是我的使命。

因為生活除了詩和遠方,還有血濃於水的親情,有生你養你的父母。經歷得越多就越發發現親情對自己而言有多重要。

父母在,人生尚有出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看過一段感人小故事(出自《論語》遊必有方):

古代有個孝子叫韓伯俞。他的母親在他犯錯時,總是嚴厲地教導他,有時還會打他。

待他長大成人後,當他犯錯時,母親的教訓依然如故。有一次母親打他,他突然放聲大哭。

母親很驚訝,幾十年來打他從未哭過。於是就問他:“為什麼要哭?”

伯俞回答說:“從小到大,母親打我,我都覺得很痛。我能感受到母親是為了教育我才這麼做。但是今天母親打我,我已經感覺不到痛了。這說明母親的身體愈來愈虛弱,我奉養母親的時間愈來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從中來”。

從韓伯俞的身上,我感受到‘媽在,家在’的“踏實感”。不論你到什麼年齡,父母尚在,你還是父母心中那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可父母若不在了,心總歸是飄著不踏實。而且這種感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劇。

我有一發小,學生時期父母相繼去世,姐弟倆相依為命度過了很長一段困難時期。後來大學畢業當了醫生,小有成就,事業蒸蒸日上。有個賢惠的妻子,有個可愛的兒子,幸福快樂奔小康,讓人很是羨慕。可從他的言語中不難看出,這份幸福總是缺少了些什麼。記得我兒子問過我,為什麼他家孩子沒有爺爺奶奶?雖說童言無忌,但讓人聽了也難免傷感。

在綜藝節目《你好生活》中,撒貝南談及母親說,’孩子出生後,他第一個給媽媽發的資訊,告訴媽媽她當奶奶了,可是永遠也收不到母親的回覆了’。

有一種遺憾叫“子欲養而親不待”,那是一種不論你怎麼努力都無法挽回的缺憾。在節目中撒貝南也奉勸現在的年輕人,珍惜當下,不要做讓自己遺憾終生的事情。

雖說時代變了,人們的思想也不會停留在‘養兒防老’的意識中。但作為兒女做到讓父母‘老有所依’也是一種責任。趁我們還年輕,趁父母還健在,常回家看看,多陪陪他們。哪怕只是陪爸爸聊聊天,幫著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

再者就是孩子了,孩子都是父母的小天使,聽過“胎兒出生前,都在天上排隊找媽媽”這個感動了無數母親的故事嗎?

有個叫池川明的婦產科醫生,是美國出生前心理學會的一員。他將自己的研究內容寫在了《在雲彩上看到媽媽時》和《媽媽,我是為你而來的》兩本書中。其中記錄了很多學齡前兒童對出生前的記憶的真實敘述。池明川表示,很多孩子都說,他們出生之前在柔軟的雲彩上面,與天使和仙子們在一起生活。並在全世界尋找他們認為無人能夠代替的最優秀女性,作為人世間的媽媽,然而離開舒適的天上,飛到媽媽的肚子裡。

自從看過這篇文章後,每次想對孩子發脾氣時,便想起這個事也就不捨得發了。和諧的親子關係及家庭氛圍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基本保證。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癒童年”

比如,剛剛宣佈“終身不嫁”的娛樂圈明星阿嬌,小時候父母離異,缺乏安全感,導致後來的婚姻生活中也沒有安全感,最後走向破裂。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告訴我們,忽略孩子的感受,不能保持和諧的家庭氛圍,就會導致孩子永久的心理陰影,缺乏安全感。父母以身作則,用坦誠的心態,教孩子勇敢面對問題和苦難,用自己的行為默默引導孩子實事求是,從對小事的態度教會孩子寬容和豁達,這才是王道。

餘生,照顧好生你的和你生的人。“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我陪你慢慢長大,你陪我慢慢變老”這大概就是人世間最最美好的詩篇了。

5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現在,就找回你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