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無聲,一路芬芳。
歲月匆匆,料峭又一年。
冬至,在幸福中悄然而至!
冬至一陽生,來複之時。”冬至的“至”並非來到的意思,而是極、最之意。冬至是說,此時天地間的陰氣已經達到了一年中最盛的時候,陰氣至盛而衰,冬至之後陽氣也開始萌發。這一天也是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的白晝最短的一天,所以冬至又叫“日短至”。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結 | 蚯蚓乃陰曲陽生之生物,因感知陰氣仍重而在深土中蜷曲糾結。
二候麋角解 | 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 | 由於陽氣初生,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冬至大如年】
據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這一天無論是家道多麼貧困的人,也都要置辦新衣、祭祀祖先,家家戶戶攜禮物來往祝賀。就連關撲這種賭博遊戲都不再禁止。
中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實際上,冬至這天真的非常特殊,它就像一個轉折點,從這一天起,黑夜漸短,白晝漸長,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古時冬至也喻意著新生命的開始。
【冬至習俗】
由於冬至是很重要的節氣和節日,因此各地也都有不同的慶賀活動,人們還會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北京人冬至——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南方人冬至——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南北各地還有不少湯圓的名品,如寧波湯圓餡多皮薄,糯而不粘;長沙姐妹湯圓潔白晶瑩,香甜可口。
客家人冬至——釀酒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後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為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罈搬到溪流中,用黃黃的細沙洗去汙物,再讓清涼的泉水反覆沖洗,最後置放在陰涼處風乾。
四川冬至——羊肉湯
羊肉可謂冬日滋補之首,專家指出,吃羊肉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對一般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虛寒哮喘、體虛怕冷、腰膝痠軟、氣血兩虧都有一定的輔助恢復作用。
杭州人冬至——年糕
從清末民初到現在,每逢冬至,杭州人都喜歡做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廣東人冬至——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些臘肉臘腸,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廈門人冬至——薑母鴨
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薑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薑母鴨。
湖南人冬至——赤豆糯米飯
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於產婦滋補產後造成的身體虛弱,有利於增加乳汁,哺乳嬰兒。
【冬至養生】
起居有常,不妄勞作 | 適當進行些戶外鍛鍊是非常必要的。但應在陽光出現後才出外活動,這樣做可防止陽氣過度消耗。此時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防寒保暖 | 上了年紀的人,一般都有肌肉萎縮和動作乏力的現象,因此,選擇寬大鬆軟、穿脫方便的冬裝也很重要。有關節炎、風溼病患者,可在貼近肩胛、膝蓋等關節部位用棉層或皮毛加厚。患有氣管炎、哮喘、胃潰瘍的人,最好再增加一件厚背心,有利於保護心、胃和肺部,不致受寒。
保持良好的心境 | 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感謝四季的芳華。
祝大家冬至快樂,閤家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