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冬至,是冬天的第四個節氣。
古人云:冬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矣。
這一天,赤道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
過了這天之後,白晝一天比一天長,夜晚一天比一天短。
冬至之後,北半球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否極泰來,在小寒大寒之後,溫暖就要重臨人間了。
冬至吃餃子冬至是節氣,也是節日。
在古代,人們對待這一天像過年一樣鄭重。
冬日漫長,寒冷難熬,在冬至之後,白晝開始變長,人們也從心底生出希望。
所以古人說:冬至大如年。
外出的遊子無論遠近都要回家,一起和家人吃一頓團圓飯。
慶祝難熬的日子終於到頭。
北方一般吃餃子,餃子上的十二個褶象徵著一年十二個月。
餃子分內外陰陽,外皮是陰,內餡是陽。
冬至日正好是一年中陰陽交泰的日子,意喻一家人和睦美滿。
餃子的來歷傳聞,餃子是醫聖張仲景所發明。
當時因為戰亂頻發,很多人流離失所。
每到冬天,都有很多人被凍傷,甚至耳朵都被凍掉了。
於是張仲景發明了“驅寒嬌耳湯”。
用麵皮包上羊肉和藥材,放入鍋中煮食,因為形狀像耳朵,所以稱之為嬌耳。
人們吃完之後,身上發暖,也就不會再凍傷了。
後來張仲景在冬至日去世,人們便在冬至這天吃餃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聖。
隨著時代的變遷,餃子慢慢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比如韭菜餡的餃子,寓意為久財餃,祈福物質豐盈,財富長久。
白菜餡的餃子,寓意為百財餃,是對百樣之財的希望。
魚肉餡的餃子,寓意為餘財餃,祈願自己年年有餘。
冬至吃餃子,既是補養身體,抵抗寒冷,也是一種祝福,一種文化。
餃子煮著吃,人生熬著過冬至吃餃子,人生也如餃子。
無論是誰,都要像這餃子一樣,被拖下水一次。
在沸水裡滾一滾,歷經幾次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才能真正算是成熟。
餃子要投入滾燙的沸水,才能成熟,
人要經過痛苦的磨礪,才能成長。
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古往今來,那些卓有成就的偉人都曾經歷過人生的至暗時刻,飽受人生的磨難和煎熬。
但是他們卻從未放棄,一點點熬過去,反而熬出人生最美的滋味。
煎熬難忍的日子正是修心的過程。
不急不躁,不慌不忙,隨生命的波濤起落,才能最終有所收穫。
歲月是皮,經歷是餡。
歲月的痕跡留在外面,那些豐富的經歷才是內在。
若是內在貧瘠,終究會有露餡的一天。
所有的苦難都是恩賜,所有經歷都是財富!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祝願未來的每一天,我們都能向陽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