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畢淑敏說:
每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相信來日方長,相信自己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就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忘了時間的殘酷。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少年不懂父母恩,懂時已是中年人
周國平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則是種教養。”
年少時,我們總是疲於應付父母的嘮叨,指控父母的管教,總盼著自己快快長大,能夠脫離家庭束縛,遠走高飛。
等到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發覺父母所有的嘮叨中都包含著關心,所有的管教中都透露著不捨。
此時站在生命長路的中途,前看後望皆是茫茫,此時,方知父母不易。
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父親80歲,得了老年痴呆。
有一天麻雀從窗外飛過,他問:“那是什麼?”
兒子說:“麻雀。”
過了一會兒父親又問:“那是什麼?”
兒子不耐煩的說:“麻雀啊。”
沒多久父親又問是什麼,兒子惱火了:
“都說了是麻雀,你有完沒完!”
父親聽完,默默的坐在輪椅上,不再吭聲。
一年後,父親去世了。
兒子在整理遺物時,發現了父親幾十年前的日記:兒子三歲了,窗外飛來一隻麻雀,他指著小手問是什麼,我說是麻雀。
兒子一直問,我就一直答,兒子問了15次,我回答了15次,兒子真是太可愛了。
看到這裡,兒子淚流滿面……
父母之愛子,傾盡全力,卻捨不得索取分毫。而我們卻在最該盡孝的時候,失去了耐心,忘記了自己身處在多麼幸福的時光裡。
對父母的嘮叨多點耐心吧,對父母的關心多點回應吧,就像我們包容自己的兒女那樣,對父母,多點愛吧!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兒女就像天上的風箏,在廣闊中盡興,在微風中爽朗;父母如同風箏之下的線軸,拼盡全力牽扯,只為成全兒女的一片藍天。
時光流逝,風箏越飛越高,越來越忙;線軸越轉越舊,越來越嘮叨。
風箏開始敷衍每一次與線軸的談話,減少陪伴線軸的時間。
直到有一天,線斷了。
風箏失了方向,在無盡的天空中四處飄搖,找不到落腳的地方。
生活中,很多人為了追求所謂的夢想名利背井離鄉,等到與父母永別,才幡然醒悟,嚐盡遺憾。
岳雲鵬曾在節目中說過:自己最後悔的事,就是爸爸去世的時候,自己不在身邊。
2013年,岳雲鵬跟隨德雲社在德國演出,師傅郭德綱告訴了他父親去世的訊息。
得知這個訊息後,他有兩個選擇,一是買機票回河南老家,二是留下來唱《五環之歌》。
回河南老家,就意味著放棄演出,放棄和師兄弟一起準備了許久的機會,還不一定能見到父親最後一面,這顯然不現實。
那一晚,他依舊帶給了人們無數歡聲笑語,也是那一晚,演出結束後的他哭的像個孩子。
人不怕無能為力的遺憾,怕就怕明明自己輕而易舉就能做到事,卻偏偏讓它成為了不可彌補的遺憾。
百善孝為先,行善要及時
父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他們見證了我們的出生與長大,我們卻要面對父母的衰老與死亡,前者是喜,後者是悲,卻又生生世世在輪迴。
父母在,我們就像有根的花朵,雖花瓣凋零但根莖壯碩。
父母去,我們只剩無根的軀殼,花枝雖在,內心卻已凋落。
說一句老生常談:“常回家看看!”
和父母聊聊天兒,幫父母乾乾活兒,哪怕不能時刻相伴,也別總在電話影片中帶去溫暖。
給父母一個擁抱,讓父母感受你的體溫,聽到你的心跳。別等到有一天,叫一聲“爸媽”卻再也無人迴應,才感受到無盡的悔恨和遺憾。
為人子女,不要相信所謂的來日方長,不要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要在來得及的時光裡,盡情陪伴。
盡孝要趁早,別隻喊一句口號,今天就回家陪陪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