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後,我走在寧靜又寒冷的街道,仰望著孤獨的月亮,你是不是也有遠方的思念,在這個傳統的節日裡,是不是會更加明朗,照耀思念的道路。
遙想孩童時,每當冬至時,媽媽都會提前買好豬肉,忙碌著在準備餃子餡,當站在村莊的中間,每家每戶都傳來剁餃子餡的聲音,那香味飄滿著整個村莊,彷彿這個節日,是由於大地的喜愛,才出現了冬至,才有了吃餃子。
自從上學以來,直到參加工作,每年的冬至再也吃不到媽媽的餃子,雖然每次也都會吃上,但那餃子已經變了味道,直到現在,也包括以後,那餃子的味道,永遠的存在了記憶裡,那味蕾為餃子永遠緊閉了大門。
冬至吃餃子,這是河南的習俗,不知道其他是否也有,小時候媽媽總說:“多吃點餃子,不然耳朵就凍壞了”,不知道是習俗就是這樣,或是媽媽想讓多吃點,我唯一知道的,耳朵依舊會凍得發疼,因為對吃餃子不會凍掉耳朵,說法的不相信,才會令現在的味蕾依舊懷念曾經的餃子味。
冬至又稱“冬節”、“賀冬”、“長至節”、“亞歲”等,是中國農曆中國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起源於春秋時期,中國古代使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時間在每年公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而今天的我們把冬至吃餃子當節日的唯一形式,其實是不對的,中國的文明,在歷史長河中已經流失太多,而遺留下來的只是一個形式,所以我們要宣傳古文化,就是要記住祖先遺留的璀璨文明。
關注河南古文化,編寫整理河南各市、縣、村古文化歷史,為中原文明的延續,奮鬥一生。一個平凡的人,做一件不平凡的事,志向已立,此生無悔。#冬至吃餃子。耳朵不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