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隨著馬克思主義物質世界決定精神世界的哲學依據被大眾所接受,我們越來越相信唯物主義世界觀,認為心性等唯心的東西虛無縹緲,沒有意義。

我們開始普遍的相信人生只有一世,並且信奉人生得意須盡歡。及時享樂變成了我們的宗旨,為享樂而奮鬥成為了我們的自我實現方式。

因為人們不再相信今生之後還有來世,所以就創造出了一個以短期利益為目標的社會,他們追求當下能看到的一切,卻不會對自己的行為後果多加任何考慮。

這份否定會從個人層面開始,向全世界蔓延,人們沉浸於片刻的歡愉而不再為長久考慮。

我們都需要認真準備死亡

生死之間是一種動態轉換,新生終將邁向死亡,死亡卻又會帶來下一輪的新生。所以人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應該為死亡做好充足的準備。

逃避思考死亡,並不會減輕我們的恐懼,反而會加重我們的焦灼。

如果我們明知終點在哪裡,就會在走到終點前不斷的審視自己走過的路:我學會了什麼?給予了什麼?做到了什麼?創造了什麼?

是這些事件組成了最終的人生,確定了真實又獨特的自己。

同樣從事教育,為了賺錢,我們會違背教育的本心。但是為了責任,我們卻會堅持自我,傳遞真心。

前者讓我們更便於及時享樂,後者卻讓這世界發生著悄然的改變。

這是思考死亡能夠為我們帶來的價值:拋棄那些虛假的浮華,去認真審視那背後蘊藏的真理。

我們的存在不是為了生活,而是為了尋找真實的自我。正視終點的存在,才能讓我們走向終點的每一步足夠有力,足夠筆直。

死亡並不是終點,而是延續

有人把人生比作一場公車之旅,有的人陪你一段路,就要下車搭上另外的航線。有的人同你匆匆打個照面,便消失於茫茫人海。

最終這趟車也許只留下你這一位乘客,但是無數次的相遇,相知和分別,讓你這趟旅途不虛此行。

死亡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我們在接受自己終有一天會離開人世的同時,還需要接受身邊之人的死亡事件——這份死亡也是人生列車上他們贈予我們的禮物:

我們習慣於用固定的模式去透過已改變的關卡,不斷的掉進相同的陷阱,還欺騙自己一切如舊。

比如在浪費時間這件事情上,即使我們的內心深知時間寶貴,但死亡之日遙遙無期,所以我們會一次又一次犯形式不同,本質相同的錯誤:看肥皂劇,睡過長的懶覺,沉迷聊天,荒廢學業,敷衍幹活…

我們用放縱抵抗的並非是時間,而是在消耗生命本身。沒有東西會一成不變,即使你守著內心不願改變

唯有近距離的感受死亡,你才會強迫自己去正視死亡所帶來的影響,看似是一個人生命的結束,但實際上也是他個人生命的延續——他總會給到身邊人一些平常難以發現的真相。

在離開之際,能夠留下的並非是享樂主義,而是精神層面的富足以及得到和付出過的愛意。這是啟迪的傳遞,也是死亡的延續。

唯有接受死亡,才能夠活在當下,用行動跟上世事的無常,用成就完成生活的希望。

感念心性,才能看破當下的謎團

人們總是對未知的事物充滿畏懼,而在如今倡導物質的社會中,心性二字便帶有了十分神秘的色彩。

每每談及心性,就好似是虛空之中難以琢磨的空無,必定是常人無法企及的存在,庸人無法勘破的謎團。

然而實際上心性是萬物皆有的屬性,它存在於一花一木之間,也存在於世間世人的心田。它從不高深,但卻被人們的幻想所遮蔽。

它可以是疲憊之後對自然萬物的欣賞和歡喜,也可以是領悟佛法真諦,理論聯絡實際的成就和狀態。

它可以是面對挫折而散出的悲傷憤懣的情緒,也可以是煩躁中的呼吸,從事件中透出的本質和反思。

它終究既不是好,也不是壞,它在於那一瞬間的領悟,和領悟過後的釋然。

它需要我們不斷的向內追尋,即使看到了自己的醜陋,也不要因為恐懼而停止深掘。因為這些美好和醜陋都是包裹在真實自我之外的虛假迷霧。

唯有我們真正體驗到心性時,才能看到那個最為真實的自己,這個過程不需要智慧為我們勾畫重點,只需要用心去觀看一切。

當一切喧囂都歸於寧靜,你便從謎團中看到了心性。

如何面對死亡,理解死亡意義

在我們面對臨終者的時候,總是會被憐憫之心佔據上風,所以面對一位時日無多的患者,我們總想幫他忘記死去的時間,自欺欺人去偽作歲月靜好。

然而這種隱瞞和逃避除了會加重臨終者的焦慮和痛苦之外,沒有更大的益處。因為他們需要的不是我們的隱瞞,而是愛與被愛。

-肯定比逃避有效

我們要做的是讓臨終者說話,持有慈悲之心去傾聽他們的內容。去領悟他們言語中不自覺帶出的具有精神深度的話語,在撫慰對方的同時,去助力自己的修行。

不要試圖逃避,請把他們當做平常人一樣看待,去傾聽他們所說,去感悟他們所悟,去撫慰他們所苦,去修行自己之心,給予他們希望和找尋寬恕。

當我們和臨終者在一起的時候,要透過肯定他們做的好和完成的事項,去幫他們認可生命是快樂的這個命題。

用這份快樂去替代他們當下所感受到的痛苦,給予他們希望去緩解他們的自我否定和焦慮難安,讓他們不要總去思考自己的過錯,而可以去回憶自己的成果。

-助力和解方可解決焦慮

鼓勵他們與他們所在意的人和解,建議他們通過錄音,電話,面對面等形式去完成這份和解溝通,不要讓最後的生命留下絲毫仇恨或懷恨的痕跡。

在電影《遺願清單》中,黑人老者為解開白人老者心中對女兒的虧欠,擅自幫他約定了見面。白人老者對這樣的行為非常的不滿意,但躊躇良久後,還是選擇了面對面的和解。最終他收穫了女兒的諒解和外孫女的一個充滿愛意的臉頰吻。

這份幫助解開了白人老者心頭的怨恨,讓他從一個暴躁的老頭變為了一位安詳的老人。

透過寬恕和得到寬恕淨化了過去行為的黑暗,也完整的準備好踏上死亡的旅途

-收拾好心情,才能正視死亡

在現在世界裡,當某人過世時,遺眷最大的痛苦,往往是以為對親愛的亡者再也不能提供任何的幫助。

但實際上我們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他們,也幫助我們自己,在他們過世後繼續活下去。

即便他們已經離世,卻對我們當下的情緒有敏銳的感應。如果因為我們的悲傷而影響了他們的來世,便是我們不想看到的結果了。所以與其過度悲傷,不如用善念和誠意去幫助亡者。

我們可以做的是抓緊一切機會,用誠心和善意去為亡者祈請,以你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去真誠請求幫助,最終去想象自己的痛苦,沐浴在佛光之下,讓喜悅充盈心間,將痛苦轉化為快樂。

痛苦能夠教導我們慈悲,每每我們遇到痛苦,就是上天送我們的無價禮物,它們讓我們有機會透過修行去發現悲傷背後的真相。當我們治癒悲傷後,隨著放下,我們的心也得以開放。

這時我們便能感到亡者的寬恕和愛正在流向自己,並在內心深處肯定自己的可愛,自己是值得寬恕的。從而我們便會有機會再度對亡者表達愛,幫助他並修復我們同其的關係的想法。

親人的離世會讓我們重新正視自己的生命,強迫我們去發現尚未發現的人生目的:表達愛,收穫愛和付出愛。

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所以及時的關心和幫助他人,會讓我們人生的每一天都充滿快樂和釋然。

5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年末往事清零,餘生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