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著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著我們的成敗。

習慣一:積極主動(BE PROACTIVE)

積極主動即採取主動,為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為負責,並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下決定。積極主動的人是改變的催生者,他們摒棄被動的受害者角色,不怨天尤人,發揮了人類四項獨特的稟賦——自我意識、良知、想象力和獨立意志,同時以由內而外的方式來創造改變,積極面對一切。他們選擇創造自己的人生,這也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決定。

習慣二: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的創造——先是在腦海裡醞釀,其次才是實質的創造。個人、家庭、團隊和組織在做任何計劃時,均先擬出願景和目標,並據此塑造未來,全心投入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係及目標。對個人、家庭或組織而言,使命宣言可以說是願景的最高形式,它是根本的決策,主宰了所有其他決定。領導工作的核心,就是基於共有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創造出一個文化。

習慣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

要事第一即實質的創造,是夢想(你的目標、願景、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的組織與實踐。次要的事不必擺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無論迫切性如何,個人與組織均要更多聚焦要事,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位。

習慣四:雙贏思維(THINK WIN-WIN)

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目的是分享更多的機會、財富及資源,而非敵對式競爭。雙贏既非損人利己(贏輸),亦非損己利人(輸贏)。我們的工作夥伴及家庭成員要從互賴式的角度來思考(“我們”,而非“我”)。雙贏思維鼓勵我們解決問題,並協助個人找到互惠的解決辦法,是一種資訊、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

習慣五: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THEN TO BE UNDERSTOOD)

當我們不再急切回答,改以誠心去了解、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關係。對方獲得理解後,會覺得受到尊重與認可,進而卸下心理防備,坦然交談,雙方對彼此的瞭解也就更順暢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兩者,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

習慣六:統合綜效(SYNERGIZE)

統合綜效談的是創造第三種選擇,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創造第三種更好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瞭解了彼此,甚至還稱讚彼此的差異,欣賞對方解決問題及把握機會的手法。個人的力量是團隊和家庭統合綜效的基礎,能使整體獲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實踐統合綜效的人際關係和團隊會揚棄敵對的態度(1+1=0.5),不以妥協為目標(1+1=1.5),也不僅僅止於合作(1+1=2),他們要的是創造式的合作(1+1>2)。

習慣七:不斷更新(SHARPEN THE SAW)

“不斷更新”談的是,如何在四個生活基本面(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中,不斷更新自己。這個習慣提升了其他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對組織而言,習慣七提供了願景、更新及不斷的改善,使組織不至呈現老化及疲態,並邁向新的成長之路。對家庭而言,習慣七透過固定的個人及家庭活動,使家庭效能升級,就像建立傳統,使家庭日新月異。

七個習慣並非零落、分散的心理法則。它們符合成長規律,提供了開發個人和人際效能的漸進、連續和高度整合的方法,讓我們依次經歷“成熟模式”——由依賴到獨立,再到互賴,不斷進步。

幼年時我們完全依賴他人,需要他人的指引、養育和供給,否則最多存活幾個小時或者幾天。經年累月後,我們漸漸在身體、智力、情感和經濟方面變得獨立,直到有一天終於能夠很好地照顧自己,能夠自我管理和自力更生。

在不斷成長與成熟的過程中,我們逐漸認識到自然界的互賴關係,生態學不但支配著自然界,也支配著人類社會。我們還會發現,人性的較高層次必須透過人際關係體現,人生也是互賴的。

從嗷嗷待哺到長大成人的過程遵循了自然法則,而且成長是要多方面衡量的。生理發育成熟不表示智力或情感也同樣成熟,反之,生理缺陷並不代表智力或情感發育不足。

“成熟模式圖”(Maturity Continuum)即人類成長的三個階段,分別為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

依賴(Dependence)期以“你”為核心——你照顧我;你為我的得失成敗負責。

獨立(Independence)期以“我”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負責;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權選擇。

互賴(Interdependence)期以“我們”為核心——我們可以做到;我們可以合作;我們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創前程。

依賴期的人靠別人來實現願望;獨立期的人單槍匹馬打天下;互賴期的人,群策群力實現最高成就。

生理上無法獨立(癱瘓或殘疾)的人需要別人幫助;情感上不能獨立的人,其價值和安全感都來自他人的看法,一旦無法取悅別人便會極度沮喪;智力上無法獨立的人需要他人幫忙思考和解決生活中的大小問題。

相反地,生理上獨立的人可以自食其力;智力上獨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兼具想象、思考、創造、分析、組織與表達的能力;情感上獨立的人信心十足,能自我管理,不因他人好惡而影響自我價值評價。

顯而易見,獨立遠比依賴要成熟,可謂人生的重大成就,但卻不是最高成就。不過當前社會總是大力推崇人的獨立性,許多個人和組織也堂而皇之地以此為目標。大多數勵志類書刊都過分強調獨立,彷彿人際溝通和團隊精神並不重要。其實這多半是對依賴的矯枉過正,是為了避免被他人控制、擺佈和利用。

至於互賴的概念則經常被人與依賴混為一談,無怪乎我們總是見到有人明明是為了自私的理由拋妻棄子,卻都假借獨立的名義,逃避社會責任。

那些宣稱要“擺脫桎梏”、“追求解放”、“堅持自我”、“我行我素”的人反而因此暴露了依賴心理——任由他人傷害自己的情感,或是把超出自己控制範圍的人和事看作自己遭遇的罪魁禍首。這種心理是內在而非外在的,因此很難擺脫。

當然,我們所處的環境的確需要改進,但依賴問題源自個人的成熟度,與環境無關。即使身處較好的環境,也可能是扶不起的阿斗。

真正獨立的品德能夠讓我們行事主動,擺脫對環境和他人的依賴,是值得追求的自由目標,但仍非高效能生活的終極目標。

只重獨立並不適於互賴的現實生活。只知獨立卻不懂互賴的人只能成為獨個的“生產標兵”,卻與“優秀領導”或“最佳合作者”之類的稱呼無緣,也不會擁有美滿的家庭、婚姻或集體生活。

人生本來就是高度互賴的,想要單槍匹馬實現最大效能無異於緣木求魚。

互賴是一個更為成熟和高階的概念。生理上互賴的人,可以自力更生,但也明白合作會比單幹更有成效;情感上互賴的人,能充分認識自己的價值,但也知道愛心、關懷以及付出的必要性;智力上互賴的人懂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一個能做到互賴的人,既能與人深入交流自己的想法,也能看到他人的智慧和潛力。

但只有獨立的人才能選擇互賴,尚未擺脫依賴性的人則無此條件,因為他們無論在品德還是在自我把握方面都尚有欠缺。

七個習慣中的前三個,著重於如何自我約束,由依賴進步到獨立。這些習慣屬於“個人領域的成功”範疇,是培養品德的基礎,而後才能是“公眾領域的成功”,就如同耕種與收穫的次序無法顛倒一樣,必須是由內而外依次實現。

真正獨立之後,你就具備了有效互賴的基礎,就可以開始致力於更為性格導向的“公眾領域的成功”,即習慣四、五、六所講授的團結、合作與溝通。

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要等完全掌握前三個習慣之後,才能開始後面的練習。如此安排順序是為了讓你進步得更快,我不建議你用幾年的時間一門心思地修煉前三個習慣,直到滿意為止。

作為互賴世界的一部分,你每天都要與周遭打交道,只不過各種突發的問題經常掩蓋了真正的癥結所在。瞭解自己在互賴關係中的作用有助於你遵循自然法則,合理安排實踐步驟。

第七個習慣涵蓋了其他六個習慣,談的是自我更新——在人生的四個層面上實現平衡而有規律的更新。它是不斷改進、螺旋向上的成長過程,幫助我們將自我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在此水平上我們將會更好地理解和實踐其他幾個習慣。

下圖示示了七個習慣與三個成長階段的關係。

【本文摘編自《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

14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換種思想,換個心態,你的人生就會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