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只生活在未來的人對於即將來臨的東西總是迫不及待,好像那就是是幸福。儘管這樣的人中間不乏才智之士,總的來說,他們的行為就像那些毛手毛腳的猴子,窮追不捨那些在眼前晃動的食物,一直希望獲得它。
他們始終處於一種虛幻不實的狀態中,直至死亡的到來。因此,我們不應該因考慮未來而焦慮不安,也不應該因沉溺於過去而痛惜悔恨;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只有當下現在才是真實而確定的。
未來總會讓我們的希望落空,而過去也跟我們在此之前想象的不一樣,總之,未來和過去都不會是像我們曾經預期的那樣,這就像我們想象中的東西總比實際上的大許多。
只有當下現在才是真實的,我們應該盡情享受這一時刻,並由此而消除曾有的痛苦和煩惱。如果我們總是對過去耿耿於懷,對未來憂心忡忡,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一種十分愚蠢的做法是,不去享受當下現在的幸福時光,或者由於對過去和未來的痛悔或憂慮而影響對現在生活的享受。
在人的一生中確實會有對未來憂慮和對過去痛悔的時候,但對於過去,我們應持的態度是:既已過去,就向它說拜拜,不要沉浸在痛苦之中,從而保持良好的心態;對於未來,我們應持的態度是:盡人事而聽天命,不要強求任何東西。
對未來的不幸或災難的擔心會影響我們現在的生活。而這樣的不幸或災難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可能發生(即使可能性很大,也只是一種可能);另一種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是那些不可避免的不幸或災難,發生的時間也大都是無法確知的。如果我們總在擔心這些事情,那就沒有一天可以過上好日子。
如果我們希望不因對未來的恐懼而影響現在生活的樂趣,那就應該採取這樣一種態度:對於那些只是可能發生的不幸或災難,我們就當它們是不會發生的(因為它們確實有可能不發生);對於那些不可避免要發生的不幸或災難,我們就當它們不會很快就發生(因為它們確實有可能很久以後才發生)。
一個人要保持心靈的寧靜,除了避免對未來的恐懼,還得剋制自己的慾望和衝動。歌德有詩曰“我已經拋棄了一切”,就是指的這層意思。
一個人只有拋棄所有虛幻不實的東西而直面無遮蔽的真實存在,才可能達到心靈的寧靜,而心靈的寧靜就是人幸福的狀態。一旦我們處於這種狀態,就要倍加珍惜,享受當下現在的幸福時刻。
我們要記住的是,當下現在一去不返。當然,還有明天,明天就是一個新的當下現在,但它也會一去不返。每一個當下現在都是一個整體,是我們生命中不可取代的部分,而我們通常會籠統地看待生命,將其視為無法觸及的抽象東西,這樣反而喪失了個體生命的鮮活性。
我們應該儘可能地享受這些快樂而活躍的時光。有時我們身遭不幸時,就會想起過去的時光,認為它是那樣美好,就像失去的樂園,然而在當時我們卻並不珍惜它,只有當災難來臨時我們才感到其可貴之處。
在本可幸福度過的無數歲月裡,我們卻被瑣事纏身,被種種微不足道的不快所困擾,被煩悶無聊所包圍;這些當下現在的時刻都被我們隨意浪費掉了,甚至還希望它們快些過去,而它們本該是那我們最為重視的東西。
時光不斷流逝,當下現在也不斷變為過去,在記憶中它們被理想化,當我們處於困境時,才會重新記起它們,然而為時已晚,只有痛悔莫及。
——附錄與補遺
【本文摘自《叔本華自述》(黃忠晶編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