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

又是一年冬至,學習過地理的小夥伴們都知道,冬至日時,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此後太陽直射點自南迴歸線北移,此後晝漸長夜漸短。

對小一而言,冬至日不僅僅是一個“餃子節”那麼簡單,它更多同黎明破曉前的至暗時刻有著近似的象徵意味——即代表著我們熬過了一年中最黑暗的一段日子,此後春意將漸歸大地,白晝也將變得更加長久,因而它實際上多少帶有“希望”的意味。

相信對於小夥伴們而言,漫長的冬季總歸不那麼好熬的。畢竟一方面臨近期末,另一方面又接近年關,無論是已經上班的夥伴還是正在學校的朋友們都面對著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點。

小一希望,冬至的到來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美好的念想,即便不是對和暖之春的期待、對未來的暢想,至少也可以是對一盤香噴噴的餃子的“熱望”。

無論如何,奔走於世間的打工人和上學人們啊,在忙碌時若能回想起那句穿越古今千年的語句——“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或許,就足夠了吧~

古代冬至習俗

《漢書》:“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南朝·梁)崔靈恩《三禮義宗》:“(冬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

——關於冬至

《史記·孝武本紀》:“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流落異鄉,窮愁羈旅之思

《冬至》

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

詩意解讀

1.注釋:

忽忽:飄忽不定的樣子。泥殺人:膠滯糾纏的樣子。

形容:指神態軀體。

杖藜(lí):柺杖。丹壑(hè):道家所在之地。

鳴玉:古時官員所騎馬上要鑲佩玉器作為裝飾,馬行走時發出碰撞之聲。紫宸(chén):唐大明宮中的紫宸殿。

心折:心碎。

三秦:原指長安附近古秦國之地,此代指朝廷。

2.創作背景:

唐代宗大曆二年(767),杜甫在夔州度過了棄官飄零以來的第九個冬至日。長年為客流落異鄉的杜甫每逢歲時節令都會生髮無窮感慨,於是寫下了這首《冬至》抒懷。

文字賞析

首聯直接敘寫詩人自己漂泊無定的生活。“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正因為自己是“長為客”,久滯旅途,所以時光一年年的流逝,才更讓詩人心生悲愁,故下一句詩中有“窮愁泥殺人”之語。這樣直露地抒寫,正如那“冬至”日的寒冷一樣直撲人面,一下子便把讀者攝入一種愁苦、陰冷的氛圍之中。

頷聯便落筆來寫詩人自己旅居之境況:“江上形容吾獨老”是承上聯“窮愁”來寫,這樣形容獨老,正是窮愁所致,而“天涯風俗自相親”卻更讓詩人增添對故土家園的思念,因為這份“自相親”是與其客居生活有關。而且在這聯詩中,詩人以粗線條把其“形容”勾勒了出來,使上聯寫到的那種窮愁更加形象化。

頸聯首先寫詩人在這個風俗自親的冬至日裡,扶杖而行,身臨“丹壑”,而意想“紫宸”,由眼下的悽清、落魄與昔日的熱鬧、得意形成對比,把今日的“窮愁”更加深切地表達了出來,而“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屬對工整,兩幅畫面的形象感也非常強烈。而且這聯由這“憶”,使詩意更進一層。

尾聯承上,因想到長安,更增愁恨。“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此時詩人心中的“窮愁”變得更加不可排解,故而有“心折”碎句,因此,那種要結束這種漂盪生活而重歸故里的心情更加強烈,可回家的路卻尋不著,所以詩人不禁要悲嘆:“路迷何處見三秦”。之所以“路迷”,正是由於久客難歸,這一句則又是扣住首句“長為客”來寫的,表達出詩人對人生路途產生的迷惘和無所適從之感。

這首詩把杜甫晚年那種漂泊生活的苦與愁,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出來。而且在表達上,詩人注重詩的每一句都遙相呼應,所以讀完這首詩時,讀者彷彿真的感受到了那股冷氣與愁緒。因為詩人年年“長為客”,故而“路迷”難歸;因為他有無法擺脫的“窮愁”,所以他才會“形容獨老”、腸斷“心折”;正因為他身臨“丹壑”而意想“紫宸”,因此他才有“心折”“路迷”之慨,這首詩就是這樣情濃意切,讀來有渾然體之感。

(以上選自《中國二十四節氣詩詞鑑賞》)

相關點選

● 望闕雲遮眼,思鄉雨滴心。

——白居易《陰雨》

●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歸》

●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

——張可久《折桂令·九日》

● 前途只閃爍著不定的星光/後顧卻望見了飄揚的愛幟/為著故鄉/我們原只是小孩子/不能作壯語/不忍作壯語/也不肯作壯語了

——冰心《鄉愁》

永流傳·今何在

● 太陽西沉,一抹餘暉灑在湖面,依稀可以望見對岸的寶塔。多少美麗的故事,從老人們口中悠悠道來。懷念一邊放牛一邊聽老人慢慢述說的日子,長大以後才發現,他們都不見了。人與故事,都從記憶裡淡去了。日暮鄉關何處是?一江煙波,一襲冷冷的風,數點寒鴉。“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舉目望,江水三千里,綿延無盡頭。

秋雨淅瀝,似離人淚,點點滴滴,在秋葉上輕輕滑過,靜靜滾入門前的一池秋水。山接平野,一片雨霧;江入大荒,一片秋聲。天氣預報說,故鄉一片晴好。想那故鄉月下,深院靜,小庭空,親朋好友正在安眠,蟋蟀唧唧鳴叫。

(性淡如菊《唯有相思不曾閒》)

● 廣大遊子離開家鄉,從此故鄉只餘冬夏,再無春秋,但離開是為了更好地歸來,我們帶著離家的愁緒,譜寫著未來收穫的讚歌。孟洪天是一位煤炭勘探員,由於工作的需要,他在荒無人煙的大漠工作了一年又一年,每次眺望天邊,他總想到“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縱使離家千萬裡,心頭總被鄉愁縈繞,他也謹記著“君子以自強不息”,不畏懼孤獨與艱險,用紮實的技能發現了一個又一個煤礦。

(高考優秀作文《鄉愁意,自強魂》)

宦遊在外,客舍遙戀之情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裡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著遠行人。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年)歲末,作者時年三十三歲,任秘書省校書郎。冬至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間也很熱鬧,穿新衣,互贈飲食,互致祝賀,一派過節的景象。白居易當時正宦遊在外,夜宿於邯鄲驛舍中,有感而作此詩。

文字賞析

第一句敘客中度節,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個重要節日,朝廷裡放假,民間互贈飲食,穿新衣,賀節,一切和元旦相似,這樣一個佳節,在家中和親人一起歡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鄲的客店裡碰上這個佳節,將怎樣過法呢?第二句,就寫他在客店裡過節。“抱膝”二字,活畫出枯坐的神態。“燈前”二字,既烘染環境,又點出“夜”,托出“影”。一個“伴”字,把“身”與“影”聯絡起來,並賦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著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於言表。

三、四兩句,正面寫“思家”。其感人之處是:他在思家之時想象出來的那幅情景,卻是家裡人如何想念自己。這個冬至佳節,由於自己離家遠行,所以家裡人一定也過得很不愉快。當自己抱膝燈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時候,家裡人大約同樣還沒有睡,坐在燈前,“說著遠行人”吧!“說”了些什麼呢?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每一個享過天倫之樂的人,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得很多。

宋人範希文在《對床夜語》裡說:“白樂天‘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語頗直,不如王建‘家中見月望我歸,正是道上思家時’有曲折之意。”這議論並不確切。二者各有獨到之處,正不必抑此揚彼。此詩的佳處,正在於以直率而質樸的語言,道出了一種人們常有的生活體驗,因而才更顯得感情真摯動人。

(以上選自《唐詩鑒賞辭典》)

相關點選

●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 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晏幾道《鷓鴣天》

● 暮雲平,暮山橫。幾葉秋聲和雁聲,行人不要聽。

——万俟詠《長相思·山驛》

●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韋莊《菩薩蠻》

●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納蘭性德《長相思》

永流傳·今何在

●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連線著自己生命的深刻記憶,自己對其產生依戀再自然不過。柳宗元被貶柳州,思念長安,下筆何其鬱結:“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鄉愁會貫穿一個人的一生,因此倘若葉落不能歸根,那樣的哀傷會浹髓淪肌。于右任臨終前寫的《國殤》,寫出了那種錐心之痛:“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懷鄉病發作起來,不分畛域。

(彭程《且認他鄉作故鄉》)

● 故鄉的老人一個個離我而去了,不知道再回鄉時,有誰還能喚出我的乳名,有誰還能認出我的模樣?我是故鄉的孩子呀,讓我揣著鄉音吧,漂泊時想起故鄉的聲音,疲憊時想一想故鄉的模樣,孤獨就找到了寄存的地方。“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這是每個離家孩子的心願。如果我的心有方向儀,它一定會朝著故鄉的方向;如果我的身軀能插上隱形的翅膀,我會飛向故鄉。

【完】

文章 / 《小材大用·詩詞永流傳》

圖片 / 網路

更多實用乾貨

盡在《小材大用》第4輯《詩詞永流傳》

素材有趣有料,方便快速掌握運用!

6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人到中年,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要學會“沉住氣”,浮躁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