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我來鄭州了。

這是一個大城市,雖然沒有北上廣深那樣的規模與體量,可細細想來,對於我這個“小子”來說,這是我迄今為止到過的最大的城市,莫名有點害怕與膽怯。

這讓我很難想象。

真的,很難想象我居然會怕,在大巴車上坐著,看著眼前林立的高樓,心臟忽然就不自覺砰砰砰的劇烈跳動,我明白這是什麼意思,我害怕了。

我怕我會像個“土包子”一樣;

我怕他們一眼就能看出來我從鄉下來;

我怕他們都會在我背後指指點點;

我怕會在這兒迷路;

我怕我一張嘴他們就會在心裡笑我的鄉音。

我知道想的這些都完全不是一個事兒,睡會無聊到對一個陌生人指指點點?誰會有時間去笑一個陌生人?這些我都明白,但是心臟還是抑制不住“砰砰砰”的劇烈的跳。

我記得我之前不是這樣的啊!

1、

第一次出遠門是去洛陽,二十歲左右,洛陽也是一個大城市,至今我還記得因為要一個人去洛陽,而且從小也沒走過那麼遠,父母都很擔心,怕我迷路,怕我被欺負,怕我年輕跟別人有矛盾犯錯,我心裡卻一點也沒有那些“覺悟”。

我說“只要我兜裡有錢,手機有電,去哪我都不怕,都能摸回家”。

事實也是如此,從家裡坐大巴去縣城,到了縣城之後,滿心的期待感,畢竟是第一次獨自出遠門。

從縣城坐大巴去我們的市,到了之後略有好奇,但是沒做停留,就乘坐公交車去了火車站。網上購票真的便利了我們,在火車站取票之後,開始好奇的觀察火車站、檢票口、候車廳。找到了我應該乘坐火車的車次,然後開始排隊。

從始至終,都是好奇、興奮以及難以遏制的渴望,沒有一絲絲膽怯。

開始玩手機等車,火車一到,大家一窩蜂地往入口擠,我也跟著人就往前走,中間還不忘觀察。

這個大哥應該是打工去,因為行囊很多而且用的化肥袋子;

那個大姐應該是回孃家,因為她抱著孩子,揹著包,口音與我們稍有區別。

就這樣抱著輕鬆愉快的心情,跟隨著人流走到了火車旁邊,找到了自己的車廂與座位,開始坐下玩手機。

第一次坐火車,一切都這麼的新奇,連擠成一團沒有位置挪腳的情形都是這麼的有趣。

在洛陽火車站下車,借火車站旁的漢堡店上了個廁所,下車之後再次找車站,坐上去某地的大巴,然後開始忐忑。

不是因為環境與我的關係,而是因為目的地——女朋友家即將到了。

對,沒錯,這是第一次去女朋友家,同時她也是我現在的妻子,我與她一樣,都是初戀。

2、

我想了一下,為什麼那個時候什麼都不怕呢?我甚至與車站的小賣部鬥智鬥勇,要回了被別人用手法騙走的錢。

我覺得第一是因為當初年輕,畢竟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哪怕根本沒有能力去挑戰老虎,也不怕!

這是一種沒有見過,沒有了解過,什麼都不懂的時候的一種狀態,就是不怕,就是不怯,愛咋咋地。

而且這個時候的年輕人沒有嘗試過人生疾苦,再加上網路便利讓這種年輕人自以為懂得所有,所以才不怕。

第二就是因為還沒有產生舒適區。

其實每個人每個時候都有舒適區,嬰兒時媽媽的懷抱就是舒適區;去幼兒園時,家就是舒適區;去小學時,幼兒園就是舒適區;去中學時,小學是舒適區;去大學,那家鄉就是舒適區。

舒適區這個詞在百度百科上是這樣說的:它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

在這個區域裡面,人會感覺非常舒適,能夠有掌控感,有安全感,一旦走出,就會感覺異常彆扭,異常不舒服、不習慣。

每一次離開舒適區都是一個坎,都會經歷陣痛。無論是去幼兒園還是去小學,哪怕是去大學,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會有些不適應,但是這些不適應,都會隨著新朋友的相識慢慢減弱,直至形成下一個舒適區。

但是由於之前的舒適區不是那麼的“舒適”,沒有讓我們形成難以割捨的那種“舒適”,所以在適應方面,不是那麼的困難,只是有點難而已。

3、

二十多歲大學畢業(小時候上學早5歲就上了一年級),直至今日已有將近十年,在一個稍小的城市庸碌八九年之後,又回到小鎮考上了編制。

畢竟是生我養我的地方,不長的時間就形成了了我固定的圈子與熟悉感,讓我如魚得水,讓我有了之前不願回來是一個“傻*”的感覺。

但是隻是舒服了一段時間,在小鎮又經歷了一些事,又讓我想“難道要一直待在這個地方嗎?難道真的要一直待在這個地方嗎?”

迷茫、無奈、渴望一直在糾結著我,家與未來,沒有什麼方向,內心也沒有什麼奔頭,在苦於這些問題的時候,在這種糾結與期待之中,我接到來鄭州學習的通知。

坐大巴來到了這個高樓林立的地方,感覺到了膽怯,然後就忽然明白了一件事——30歲的男人,應該跳出舒適區,哪怕就是隨便看看。

從我看著這個陌生的城市感覺到害怕這件事裡,我明白了,越是強烈而穩固的舒適區,想要跨出去就越難,因為跨出去的時候感受到的痛苦與不舒適感,與舒適區的穩固程度是成正比的。

所以在一個領域積累的時間越長,想要跳出來就越困難。這個時候所謂的舒適區,也就改變了它的性質,由一個讓人舒適的地方,變成了一個“牢籠”,舒適區越是穩固,這個牢籠就越是緊密難以逃脫。

4、

為什麼一定要跳出舒適區呢?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當時在網上風靡一時,那是一封辭職信,信裡面只有一句話——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你對這個世界好奇嗎?百里之外、千里之外乃至於萬里之外,到底有什麼風景?你難道不想經歷一下另一種生活?你有沒有想過,也許另一種工作更適合你?

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讓她寫出了這封辭職信。這封信的內容又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共鳴,才讓這句話風靡一時,乃至於現在也有人經常拿出這句話重溫一下。

有一句話說得好:好奇心是一切進步的源泉。

而人類的一生都應該處於進步的狀態,雖然有點理想化,但是對於年輕人來說,這句話很值得身體力行。

我承認人不可能一直不知疲倦的成長,但這個問題要在40歲甚至50歲的時候去考慮,對於30歲的年輕人來說,跳出舒適區,在保證生活的情況下,去嘗試不同的方向,才是進步的表現。

倘若因為現實所迫,不能夠去嘗試多種多樣的方向,哪怕暫時的跳出來,去看一看新鮮的事物,去接受一下新潮的知識,去了解一下稍微前沿的東西,對於自己的成長也是有很多好處的。

30歲的年輕人,要跳出舒適區,好好看看,想象一下,父輩連智慧手機都不願意接受,嫌棄它們麻煩的時候,你的心情是什麼樣子的?

倘若不跳出自己的舒適區,那十幾年後,這就是你的“榜樣”。

15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願你配得上你所經受過的苦難,別再吃無謂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