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01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個人是否合群似乎成了證明自己的標準。

有很多人,一邊看著別人嬉笑打鬧一邊埋怨著自己的笨嘴拙舌。

又有多少人,即使是在對方已經明顯傷害到自己利益的時候,還要為了那所謂的情誼而一忍再忍。

看看吧,你這不是在合群,你這是在上刑。

前段時間羅胖子開始了直播帶貨,鏡頭前的他侃侃而談,言辭犀利。

但私下他卻不止一次的說到自己是個內向的人。

他說:“參加五個人以上的飯局,我就會全身不舒服,每次飯局以後回家,都要一個人狠狠的讀幾天書才能緩過來”。

很明顯,羅永浩他絕對不是缺乏社交的能力。

只是相比較一群人而言,他更喜歡和自己相處而已。

02

但對於有些人來說,一個人看起來,多少會有那麼點可憐,如果你有這個想法,我不反對。

但我只是想提醒你一句,一個人並不可憐,有這個想法的人,才真正可憐。

前段時間和朋友在回去路上,有個小姑娘走在我們前面。

一個人拎著兩個從超市帶出來的大袋子,塞得滿滿的。

小姑娘挺瘦弱,出於好心,我和朋友幫著她拎了一路,在路上我們得知,小姑娘考上了研究生。

這些,都是為了去新學校所準備的。

“我們寢室只有我在考,一開始還挺擔心考不上的,但幸好,結果還不錯”。

我和朋友都很震驚於她的毅力,我們問她有沒有感覺到孤單,畢竟一個人考研真的挺難的。

“其實也還好,我又不是靠別人活著。”

03

確實,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從來不是為了別人活著的,但又有多少人是明白這個道理並切實進行呢。

不知道在哪兒曾看到過這麼一句話:獨處,是一個人的狂歡,而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

所以其實有的人並不是不幽默,也沒有很孤僻,只不過是因為他的燦爛不到處開放,才讓人誤以為了他不會開放。

作者劉瑜在《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中曾提到過:

生活的三大動力是對知識的追求,對愛的渴望和對苦難的憐憫,這三項裡,除了第二項,都是可以自給自足的。

一個人的樣子從來不可怕。

但要是真的找出點什麼你怕的,那我想,你怕的應該只是別人背後的議論,猜忌和不認同吧。

人們參與集體,是為了降低對環境的不安與恐懼,這沒有任何問題,抱團取暖所帶來的安全感的確會讓人上癮。

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合群是出於本人意願,而不是違背自己的意願強行裝作合群。

如果一個人挺好,那很多人,也許就成了累贅。

04

《烏合之眾》中的一段話我很是認同。

書中寫道:“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會嚴重降低,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所以其實,那些看似不合群的人,也許只是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罷了。

畢竟,牛羊才成群,而猛獸總是獨行的。

有人也許不明白,難道希望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就不對嗎?

希望被人認可就是錯嗎?

我對別人友善不好嗎?

其實不是不好,更不是錯,只不過維持人際友好的關鍵從來不是看你付出多少,而是看你實力強弱。

黃渤在接受採訪時曾說:“在我窮困潦倒的時候,我身邊都是壞人,勾心鬥角,在我出了名之後,身邊的都是好人,關懷備至,但人還是那些人”。

很諷刺,但也很現實。

只不過是因為人們會對強者普遍更寬容罷了。

你比他們強,他們就會敬你愛你,而廉價的付出,大多數情況下換來的只能是得寸進尺。

05

所以,與其浪費時間在毫無意義社交上,不如多花點時間來提升自己。

吸引力法則表明,當你足夠優秀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吸引到同樣優秀的人和事。

到那個時候,你所看到的世界將是另一副樣子。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心若浮沉,淺笑安然。

生活是自己的,做你想做的事,說你想說的話,合你想合的群。

因為畢竟,活在別人的眼睛裡實在是太累了,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不要為了任何人的參與去打亂自己的節奏。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只有相似的人才能欣賞同一片風景。

願你儘早找到屬於自己的旋律,努力去奔赴自己想要的人生。

10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宮崎駿:總會有一個人,讓你想要溫柔地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