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人活著就是為了慾望?
成長的代價分為兩種:一種是付出代價後的“涅槃重生”,另一種是“萬劫不復”。
茨威格的預言菲茨傑拉在《了不起的蓋茨比》說:所有的光鮮亮麗,都敵不過時間,並且一去不復返。而茨威格在《斷頭皇后》中說得更直白些:她那時候太年輕,還不知道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暗中早已標好價格。
意思是:不要覺得自己可以輕易取得什麼,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需要你付出努力和代價的,就算你能輕易取得什麼生活中的饋贈,最終也要付出代價。可以理解為警戒別人不要貪婪,不要妄圖不勞而獲的意思,也有規勸人們不要恣意揮霍,覺得天上會掉餡餅,還是要踏踏實實付出,認認真真生活,否則,都是要為此付出代價的。
面對當下一種叫消費貸的東西,如果茨威格活在今天,他會說:她那時候太年輕,還不知道所有消費貸饋贈的禮物,暗中早已標好價格,會把她送上斷頭臺。
今天我們年輕人所經歷的消費主義,它代表了一個時代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同時也代表了一種精神文化走到苟延殘喘的邊緣地帶。
當財富的多少成了評判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人們對金錢的渴望就會喪失頭腦的冷靜和理性,盲目崇拜金錢,追逐物慾,為此不擇手段,甘於冒險,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和正義。
當享樂主義大行其道的時候,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勤儉持家”,就會被消費主義所取代,成為他人口中的笑話。
當急於求成,釋放個性的年輕人找不到“豬站在風口上也能飛”的財富機遇時,透支消費就變相成了他們發洩的視窗,觸及“有錢人生活方式”的一根救命稻草。
消費貸路上的年輕人一個年輕的男孩,自己上班縮衣節食,卻為了給自己喜歡的主播打賞,欠了近百萬的消費貸;
一個年輕的男孩,還未參加工作,在校期間為了談戀愛貸款十萬,結果落進套路貸,變成40萬;
一個年輕的媽媽,消費貸2萬給2歲的孩子上早教,八千辦健身卡……身後還揹負幾十萬的貸款沒有還清,每月靠套現支撐著光鮮的生活,壓力之下身體健康狀況頻頻告急;
消費只在指尖一瞬間,短暫的快感後,埋下的是巨大的虧空和人生的凋落。
早在十年前,一個剛畢業沒多久的年輕女孩,為了掙“大錢”的理想貸款5萬做安利,錢還不上,最後精神失常了。
結局更慘的結局,就不說了!
置身一個到處都瀰漫著消費主義鼓譟氣息的時代,還會有多少人能保持冷靜而理智的頭腦,去思考什麼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沒錢不找爹媽,找比親爹親媽還親的花唄、借唄,找京東白條”,“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正在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消費觀。
2019年一則資料顯示:因為消費,人們竟欠下各大金融機構超過13萬億的貸款!
最近關於各大網際網路平臺放貸氾濫,年輕人深陷消費貸套路負債累累的諸多問題,成了社會和媒體的焦點。消費貸不再是年輕人狂歡的盛宴,而是兇猛的洪水猛獸,現在已經到了不得不“洩洪、敲山震虎”的地步。

對於一個堅持金錢自律底線的人來說,除了偶爾在手機中遇到這類廣告時掃一眼,至今關於它們的標誌和App介面到底長什麼樣,一點印象都沒有。因為它們已經超出了我的價值訴求——我只關心對我有價值的東西。
記得十年前,為了買飛機票能省50元,我辦了一張信用卡,後來嫌麻煩,就一直沒用過。2前年還清房貸時,想起了有這麼個東西,查了一下,發現裡面居然還有100多元的餘額,莫名的小興奮,感覺就像天空飄過一張紙,直接呼在臉上,拿開一看,是一張百元大鈔,天下掉餡餅了!開心過後,這張信用卡直接被我殘忍地取消,從此我告別了自己人生中唯一一張信用卡的使用歷史。
“有多少錢 ,辦多少事;有多大能耐,辦多大的事。”這是我人生一直信奉原則,金錢自律的底線,自參加工作起,20多年來始終如一。而這種金錢自律的形成意識主要來自這2大核心因素。
一是家庭環境的塑造,二是自身的親歷和耳濡目染的影響。
打小父親就告訴我:掙10塊花10塊,再貪圖享樂借錢花,最後會讓自己欠一屁股債,不得安生;掙10塊錢花7塊,留3塊,防緊應急,誰也不能保證有個意外什麼的;但也不能掙10塊錢花3塊,留7塊,日子不是這麼過的,沒有必要把自己過得那麼苦。
讀書高中時,“民間標會”盛行,最後因為會頭挪用大夥的錢,過度消費、投資,或是少數會腳的過度消費、投資,形成了資金的大面積壞賬、死賬,很多會頭跑路,會腳賴債,大部分會腳則血本無歸,不少家庭搞得破產,妻離子散,有些會頭跑路至今,是生是死杳無音信。我母親也參與了“民間標會”,辛苦積攢的幾萬塊錢換回來一些“物非所值”抵債的傢俱。
在這2大核心因素潛移默化下,形成了我人生金錢自律的底線。參加工作後至今,一直保持著金錢“守分安命”的自律原則,讓自己能夠輕鬆駕馭物慾的貪婪,而不是成為物慾操縱的木偶。
金錢給不了的自由,靈魂都可以!
相比成為一個億萬富豪,成為一個能控制好自己財務狀況的人,我認為這事真的容易多了。

2019年,有一種內容叫“自律風口”,網路掀起了一股自律浪潮,其中不乏歌頌明星的運動自律,偉大的靈魂,卻鮮有人看到他們在奢華生活方面的自律。
什麼才是真正的自律?
我在年末推出的自律專欄中我把《人生自律的四件大事:靈魂極簡、金錢自控、工作精進、健康維護》作為開篇文章,“靈魂極簡”放在第一排序,“金錢自控”次之,它是工作精進和健康維護更為重要的等級。
文章的話音未落多久,萬萬沒想到,一場史無前例的疫情突然出現,把那些平時習慣借貸消費,超前享樂的年輕人打了個措手不及,一下子掉進了失業、還貸的困局裡。在那段特殊的時間裡,估計滿世界的接聽電話中驟然多了一種步調格外一致、低聲急促的吶喊——兄弟/姐妹,借錢應個急唄!
拿著工薪的階層工資,卻過著中產階級的小資情調!
有一種病,叫“精緻窮”!
賺得不多,卻偏偏要靠透支消費,撐起精緻生活。月薪3000,過著月薪8000的生活;月薪8000,過著月薪2萬的生活。一個大浪打過來,輕則人仰馬翻,滿地找牙,重則石沉大海,屍骨無存。

人在一些痛苦的回憶上,就像魚的“7秒記憶”,記性特別差,選擇性地遺忘。記吃不記打,好了傷疤忘了疼。
今年“雙十一”狂歡期間,又是鋪天蓋地的廣告,每一個字都在試圖召喚人性最大的本能慾望,每一條精準推送的廣告都是演算法對性慾望的再次引誘——客官,別走啊,來嘛,進來看看嘛!
狂歡過後,不知道又有多少人留下了一張張透支消費的賬單 。
然而,還有多少人記得年初那段“無薪睡眠、無薪躺屍”的日子?又有多少人沒有背叛自己年初痛徹心扉,恨不得斷指立下的誓言——記得存錢,再也不過透支消費的生活了。
一場疫情過後,對於習慣消費貸的年輕人來說,本該意識到:當下存錢,才是人生的頂級自律。
但骨子裡寫進的低階趣味,這點痛又算得了什麼,遠沒有達到他們所無法承受的臨界點。
就像林語堂先生說的: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而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說: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企業家的本質是資本,資本是逐利的,追求財富最大化,慈善家只是副業、公眾形象,“左手公益收買人心,右手挖空心思掙錢”這才是他們多數人最真實的面目。
不要怪資本太貪婪、要怪就怪你自己太瘋癲、看不穿。背離初心的消費貸早已經不是資本對窮人的“雪中送炭”,更像是對窮人最後一個銅板的“窮追猛打”,加上負債累累。
資本和商家都很忙,挖空心思對大眾的心理慾望進行“掘地三尺”——你想買的,本就逃不掉;沒想買的,讓你覺得這原來就是應該買的;可買可不買的,讓你覺得不買自己吃了大虧,很多人內心糾結熬過30秒就投降了。
總之,各種利誘的套路一環扣一環,背後全是人為陰陽謀論的算計和人工智慧的演算法。精英是這個社會的導演,大眾只是群演,只有少數幸運的人會成為明星主角。
商業社會,誰都是你,但唯獨你不是你自己,只要活著,你就會在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情況下,被他人的言論和社會的潮流所影響、左右,甚至是任其操控擺佈。
你以為的“活出自我、活出個性”,只是生活在一種假象裡,其實都是被這個世界比你智商高百倍,認知能力處在頂層的人“設計”出來的,永遠做不了真實的自己,最大的個性就是註定成為被反覆收割的韭菜。
之前看到一句:世界正在偷偷收割“認知層次”低的人。想來細思極恐,認知層次高的人永遠都是極少數,韭菜佔多數,永遠都有割不完的韭菜,這是韭菜的宿命。
時代的進步,每一次變革,總有一批人會成為時代的犧牲品;每一次財富分化,總是以更多普通人的貧窮作為代價——讓富有的更富有,讓貧窮的更貧窮。
年輕人透支消費的問題,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從早些年的信用卡透支、套現,到P2P的亂象叢生,再到如今知名網際網路企業的消費貸氾濫,即使有頂層的強勢干預整頓,但拜金主義、消費主義的浪潮不會就此停止,年輕人的苟且不堪和萬丈深淵,依然會繼續上演。只是多與少,慘與更慘的分別。
年輕人還是得從自身找問題,提高認知層次,進行自我救贖,才能徹底脫離苦海,成功上岸。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浪潮下的年輕人,普遍面臨了一場空前焦慮不安的心理危機:
財富的喧囂,讓很少人能沉下心來學習;消費的盛行,讓很少人不去和周圍的同事、鄰居、朋友和親戚作比較;攀比的心態,讓很少人能不鼓譟,踏實工作,安穩睡覺。樹欲靜而風不止!
心裡的鬧騰,靜已經成了年輕人生活最大的奢侈品。
或許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談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你可以說它很虛無很空洞,接不了人間煙火的地氣。但如今在這個浮華躁動、物慾橫流,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的時代,談三觀很有必要。
你眼中定義的世界是什麼你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有什麼,你的價值能兌換什麼面對貧窮時的補償心理,急功近利的心態,經不住的誘惑……人只有想清楚這三個問題,才能理智戰勝感性,才能有勇氣站在消費主義時代浪潮的對立面,自成一股清流——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面向太陽,不問春暖花開,只求積極面對。
人生意義在於修煉靈魂,精神比物質更重要。
月薪5千,買2萬多元的包,過上你想要的生活,不是讓你透支消費,而是告誡你:沒有傘的孩子必須努力奔跑。
月薪5千,給主播打賞幾萬、幾十萬,做不一樣煙火,不是讓你透支消費,而是告誡你:我就是我,認同最好的自己。
月薪1萬,揹負房貸壓力,看著身邊同事買車你也買車,成為你想成為的人,不是讓你透支消費,而是告誡你:你值得過上更的生活是自己定義的,不要活在他人的眼光和評價裡。
千萬別丟了上半句,遵循因果邏輯,人生下一步的美好才會自然呈現。
時代在進步,在這裡並不提倡年輕人“斷離舍”,物質這麼豐盛,世界這麼美好,為什麼不去享受呢?為什麼要重複老一代那種縮衣節食,從牙縫裡省錢的生活方式?但也不提倡年輕人盲目消費,把自己變成“精緻窮”,成為透支人生的囚徒。
生活不將就,但也不攀比!
後半生的精彩,遠勝前半生的浮華。
認清你自己,凡事勿用度。“量力而行”,才是人生最好的生活方式。控制好你自己慾望,等到你配得上它時,再去擁有它。莫言說:“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你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當你的能力還駕馭不了你的目標時,就應該沉下心來歷練。”時不時用這句勉勵自己,激勵自己。
即使你成為不了你想成為的人,但至少你可以讓自己過得不錯,活出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最後說一句
別在遇見未來更好的自己之前,就已經輸在“消費貸”上。
別讓為你操作半生的父母,還要拿出”積蓄或變賣房產”來為你的慾望填補虧空。
消費買不來永恆的高潮,也買不來詩和遠方;透支用力過猛,等待你償還的是過把癮後的苟且不堪、萬丈深淵。
踏實工作,努力學習,才是你配得上更好生活的一雙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