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很少憂鬱,他們青春健康、活潑頑皮,對生活充滿熱情和活力,聽任自己的志趣,馳騁放手給它們一切滿足的機會,很少碰到障礙,也沒有感覺疲倦,生活中的快樂和風景應接不暇,以為前面一路是美不勝收的新鮮景緻。幹一樣事情時像一團火熱的日頭無旁顧、不反省。由於沒有太多的閱歷和對前途沒有太多的考慮,加之生活也沒有太重的負荷,所以他們經常是吃得香、睡得著、坐不住、玩得歡。聚集在一起聊天和爭論,在追逐嬉笑中灑下一路的歡聲笑語,暢飲生命甜美的乳汁。
成年人則不同,他們一生的許多追求,如權利、地位、財富等等,在中年時都變得時不我待、刻不容緩。這使得他們在社會的競技場上變成了一具具追求成功的機器,在日趨激烈的競爭和逐漸加重的壓力面前,為工作四處奔波,被追逐死死纏繞。其實,這並非他們甘心情願地選擇這般疲於奔命的艱苦生涯,而是自我的期許,使得他們不得不耳。
我不反對人們對成功和事業的追求,我也很欣賞追逐者的堅韌和執著,我們今天的文明社會和繁華的世界都來源於這些推動歷史前進的追求者。我只是想強調每一個追求和追逐者首先要看清自己、看清方向後再起跑加速,避免以有為之身做無用之事,筋疲力盡後還撞得頭破血流,並且一無所獲。所以,我主張對許多追求和不追求的人來說都要讀一點書,然後學會一點憂鬱。因為憂鬱讓你清醒,讀書讓你感悟;憂鬱讓具備成功素質的人深思熟慮、規避風險;讀書讓缺少天賦的人知道隨遇而安、平和快樂。人生識字憂患始,思想的複雜性的反映,也是生活複雜性的一種表現。其實,真正的憂鬱是需要文化的,是需要深邃的思想和睿智頭腦的,並非所有的人都具備憂鬱的資格。人生讀書憂患始,根據有關專家調查,患憂鬱症的人群當中,知識分子比沒文化的多無數倍。可以想象處於極度貧困、物質匱乏的山民,為了房租和明天的麵包發愁的下崗工人是不懂憂鬱只會發愁的。憂愁和憂鬱不是一回事,憂愁是物質的、肉體的,而憂鬱是精神的、靈魂的。當然我們不倡導大家都效仿《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成天柳眉倒豎、無病呻吟,憂鬱過頭以至成病,我們只是強調做人做事要有警覺和防範心理,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尤其是置身於工作崗位時更要具有憂患意識,而要做到這一點的,我們就要有意識的在生活當中培養一點憂鬱,才能在工作和生產中做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幸福和快樂固然應該是生活的主旋律,但是,如果過分宣傳這種加糖的甜粥,就只能造就更多的缺鋅的低能兒。
讓我們追求快樂的同時造訪憂鬱,因為憂鬱有的時候就像鋼琴上蹦跳出的音符,讓你在振奮中煥發力量;有的時候就像一滴滴清澈透明的雨珠,讓你從懵懂中清醒,於是你會在音樂聲中走出雨霧,在高雅清麗的憂傷中,去迎接無雲的藍天的到來。
作者 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