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晨宇在《煙火中的塵埃》裡唱道:“看著飛舞的塵埃掉下來,沒人發現他存在,多自由自在,可世界都愛熱熱鬧鬧,容不下我百無聊賴,不應該一個人發呆……”
世界繁華,要想在物慾橫流的社會里靜下心來確實很不容易,但是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沉澱自己煩躁的內心,任由外界喧囂卻依然堅守自己的寧靜。
導讀: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心靜下來?
一.明確的目標是心靜的前提當我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常常央求著媽媽給我講睡前故事,那個時候媽媽最經常給我講的就是“狗熊找食物”的故事,小狗熊一路上經過了玉米地、蘋果地、蘿蔔地……
可是他每經過一塊地就會把之前摘到的食物丟掉,再去摘下一塊地的東西,可是到了最後卻因為自己不知道到底想要什麼作為食物,總是看到一個就想要一個而導致雙手空空。
雖然只是個簡單的童話故事,但是現在回憶起來細細品味,卻也悟得出許多道理。
如果一個人沒有明確的目標而是像故事裡的狗熊一樣,毫無定力,一次又一次的不斷地滿目求新,到最後只會落得一事無成的後果。
如果連一個明確的目標都沒有的話,就沒有明確的追求,彷彿在茫茫迷霧中前行,不知方向沒有明燈,只能盲目地摸索向前,又怎麼能夠靜下心來呢?
只有當你真正的去樹立一個明確的目標,並且為之付出努力盡力追求的時候,自然就會拋棄身旁的喧囂,靜下心來執著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所以說,一個明確的目標是心靜的前提。
二.多元化的興趣是基礎當一個人無所事事的時候,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的時候,就很容易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心境。
甚至會隨波逐流,每天無所事事,看到別人做什麼就模仿著做什麼,可最終除去身邊的忙碌,內心剩下的並不是充實而是一陣陣的空虛。
因為,模仿別人去做的東西不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也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只不過是自以為是的忙碌,如此這樣心自然也就靜不下來了。
而當你有了自己所熱愛的事物,有了自己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才可以堅定自己的內心,聽從自己本心的聲音,明白自己心之所屬,才能夠更好地在這喧囂的世界裡安安靜靜的生活。
就像是陶淵明鍾愛于田園生活,他喜歡種花除草,喜歡吟詩作樂,所以當仕途不順當生活不如意時,他並沒有怨天尤人並沒有喧囂,反而靜靜地過著自己的生活,“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在那樣一種喧囂狂躁的社會環境中,依然能夠自得其樂,離不開他所熱愛著的事物。
當我們有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有了值得我們付出的東西的時候,我們就會明白靜靜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心也就自然靜下來了。
三.順其自然的心態是根本說一個人心浮躁的時候,常常是因他有著某種非常強烈的期盼,想要做成某件事,或者對於某種結果非常的固執,進而導致他一直掛念著這麼多的事情,也就會因為事情的發展而經歷心境的跌宕起伏。
當事情發展順利如他所願的時候,他往往會喜出望外;而當事情和他所期待的方向相反時,他便會扼腕嘆息。
如此一來,自然很難靜下心來,想要完全的拋離外界的事物更是不可能的了。
現實中,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因為懷有很大的希望,所以導致哪怕是一陣風吹過,哪怕是一棵草在動都能夠引起我們內心的極大變化。
而當我們懷揣著一種順其自然的心態去看待事物時,所有的變化就都顯得沒有那麼引人注目了。正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平淡淡一切順其自然。
但是這並不代表我提倡不爭不搶消極避世,只是說對於某些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事物,我們可以不必抱著過高的心態去觀望,與其把自己的心懸得很高很高,最終再跌入谷底。
倒還不如從一開始就以一種自然地平淡的心態去面對,沒有那麼多的大起大落,自然也就慢慢做到了心靜。
總之,世界紛繁熱鬧,想要獨守一方寧靜著實不易,但還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在心中留有一絲寧靜之地,在喧囂中走累了,可以進來歇歇腳,慢一慢節奏,緩緩步伐,再接著前行。
如果我寫過的一篇文章,講過的每一話,做過的一個舉動,
曾在你的心裡蕩起漣漪,那至少說明在逝去的歲月裡,
我們在某一刻,共同經歷著一樣的情愫。
有時候,雖然素未謀面。
卻已相識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