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巖 · 主播丨塗山
歌德曾說:人生最大的幸福在於我們的缺點得到糾正和我們的錯誤得到補救。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說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之中有什麼東西是肯定不會缺席的話,那其中必定有一項是:犯錯。
一個人從不犯錯,大機率是因為ta從不給自己犯錯的機會。要麼ta在自己的安全區內謹小慎微,日復一日著手到擒來的工作;要麼ta因噎廢食,對於可能失手的任務每每說“不”,刻意維持自己“無暇先生/女士”的美譽。
記得魯迅先生有句話:即便是天才,他呱呱落地的第一聲啼哭也未必是一首好詩。無論天才,抑或凡人,想要走好一生,不是不犯錯,而是如何面對犯錯。
那些走的更遠的人,似乎總能踩對點,也許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總是算無遺策,也可能是因為即便踩錯了點,他們也能及時回撥上路,也就是他們懂得如何“觀過”。
01
《論語.里仁》第七章:“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意思是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有沒有仁德了。
貞觀年間,唐太宗對群臣說:“我現在想聽聽自己有何過失,你們要暢所欲言,專談我的缺點。”很多大臣都乘機讚頌太宗恩德教化,澤被天下。
侍中劉洎卻說:“陛下聖德確如長孫無忌所言,但近來有人上書,陛下覺得不稱心,當面詰難,使上書者慚愧退下,這不是褒獎進言之路。”太宗聽後,高興地表示:“你說得對,我一定改正。”
在一般人的認知裡,龍鬚不可觸,天威不可怒,指出當朝天子的過失,莫不是吃了熊心豹膽?但在這個故事中,臣子就是不按常理出牌,而天子也未按常理接招。也正因為故事中進諫方直言骨鯁,納諫方聞過則喜,才開創了名垂青史的“貞觀之治”。
我們之所以犯錯,往往是因為自身的認知侷限,或因為大意輕信,或有陰差陽錯的偶然 ,也可能被特定動機和慾望所驅使。這種過錯,要麼因自省而發現,要麼是被外界所提醒,無論何種情況,“觀過”要比“過”本身更重要。
西方哲學史上有幾本知名的《懺悔錄》,其中有兩本值得一提:一本來自於奧古斯丁,一本來自於盧梭。
兩位作者有相似之處:年少時期都曾行為放蕩、聲色犬馬,與流氓混混無異。
然而最終歸宿卻迥然相異:奧古斯丁成為基督教哲學的先驅,壽終正寢;盧梭晚年顛沛流離,在貧困交加中死於巴黎。這一結局似乎與他們在《懺悔錄》中的“觀過”有著某種呼應。
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將自己年少時期的過錯毫無保留地展示給世人,透過自揭傷疤的方式昭示己罪,坦然接受世人的批評和詰問,在徹底告別黑歷史的同時走上正途。
盧梭在《懺悔錄》中也同樣歷數自己從偷雞摸狗到與人苟且的行徑,但在字裡行間的隱義是將這些行為歸咎於外部社會環境,暗示自己也是身不由己的受害者,更像某種意義上的自我辯護。
無可否認,奧古斯丁和盧梭均是偉大的人物,但兩人在“觀過”上有明顯不同。也許我們無法絕對說孰優孰劣,但不得不說奧古斯丁的“觀過”來的更加坦蕩。
02
《格言聯璧.接物類》中有句話: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觀過”是儒家倡導的道德修養之法。而“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則進一步上升到日常的學習和行動,從一點一滴做起,才能有所學、行無過。
我們要意識到,犯錯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一個人即便再厲害,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完美無缺。而當出現錯誤時,關鍵是如何保持判斷的理性?
心理學中有一個非理性判斷的3M陷阱。
陷阱一:放大(Magnifing),即透過一次錯誤歸納為“我太傻”、“我不是這塊料”,屬於歸納過度。在這種極端思想下,犯錯者要麼像上癮的賭徒,要麼自認為是徹底的Loser,行為也更易走極端。
陷阱二:極小化(Minimizing),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文過飾非。這可能是因為“面子”心態,也可能是刻意的不作為。在社會上,我們總會發現熊孩子的身後必定有熊家長。正是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時的無視或縱容,造成熊孩子們的無端破壞,可怕的是這種破壞力還會隨著年齡繼續增長。
陷阱三:虛構(Making up),即扭曲事件的真實情況,透過自圓其說來為自己開脫責任。比如某些社會墮化現象的發生,某些群眾哄搶事件只是因為“別人都這麼幹”。總之,把犯錯原因歸咎於外部,自己則在責任圈內消失。
當發生錯誤時,我們難免會陷入恐慌、羞愧或自責等負面情緒。而當身陷這種感性漩渦,理性思考就容易被抑制。我們不僅可能會身在三個陷阱而不自知,也更可能在情緒的裹挾下錯上加錯。為了要避免這種狀況,我們還可以追問自己以下問題:
我的結論和現實相關嗎?
那合理嗎?
我忽略什麼重要的事了嗎?
什麼重要跡象是我需要考慮的?
我誇大了什麼,我貶低了什麼?
知錯重要,知其為何錯更重要,知錯就改則更是王道。
03
當今社會表明,聰明的犯錯反而能更好的成長。
在IT行業,非常推崇“小步試錯、快速迭代”的理念。
比如企業打算針對某個使用者痛點開發一款網際網路產品,在沒有以往的成熟產品參考下,企業就只能根據初步的使用者畫像作出產品雛型,之後再將模擬產品在使用者中小範圍投石問路,然後再根據使用者的反饋進行改進。如此迴圈往復,產品模型逐漸清晰,功能和體驗也越來越接近真實使用者的期望。
在這個過程中,推動企業成功的,就是試錯和迭代。快者贏家通吃,慢者則可能出局。
而在我們的個人生活和工作中,也要在允許自己犯錯的同時,要求自己有智慧地犯錯。按照孔子的話就是:不二過。
《論語.雍也》中: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不二過”,一是不犯重複錯誤,二是不犯低階錯誤,三是不犯所見他人犯過的錯誤。這不僅要求我們有反躬自省的習慣,也要有“忠言逆耳”的胸懷,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氣度。
人至察則無徒,從不犯錯的人並不招人喜歡。對於那些有非凡才能的人,偶爾犯些無傷大雅的小錯誤,反而能增加個人魅力。
所以,為什麼要害怕犯錯?要知道,坦坦蕩蕩、聰聰明明地“觀過”才能走的更遠。
參考文獻:《道德經》王弼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