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人性之中好的品質,都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本性習慣,而不是強裝在情緒上的表面方法。

一、

比如拿“堅持”這個事情來舉例子,很多人都以為堅持是讓自己被動接受一種不願意接受的生活習慣,以看似進取的態度對待自己不想面對的事情。

其實這樣的堅持並沒有意義,因為它的感受是痛苦的,用負面情緒去接受新鮮的知識,這個效果微乎其微,甚至會有負面作用。

而真正意義上的堅持,是完全順其自然的行為,是本身就擁有不斷學習的精神。

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堅持一件事情是用痛苦和毅力交織而形成的,但對於有的人來說,堅持是習慣性的保持學習和進步。

拿看書這個事情來舉例子,有的人覺得堅持去看一本書,這是一個很偉大的事情,對於他們來說這是堅持。

但是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他們已經習慣了每天晚上看兩個小時書的生活,在他的概念裡沒有堅持與否的區別,因為他覺得讀書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明代陳繼儒的《小窗幽記》中有一句話,說:

忍到熟處則憂患消,淡到真時則天地贅。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對於人生來說,如果將忍耐、忍辱當作一種習慣,那心中的憂患也就漸漸消失了。能夠將淡泊的心性融入本心之中,自然覺得天地之中的一切都是多餘。

我們都知道,“忍辱”以及“淡泊”都是內心的優秀品質,於是在生活中企圖以此來解決問題,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因為真正的忍辱不僅是表面情緒的忍耐,而是能夠從內心認識到問題背後的本質智慧。

人為何要忍辱,就是因為當下的狀態需要自己坦然的接納和順應,因為主觀強勢的抗拒和強硬的態度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讓問題變得更糟,“以退為進”是一種更好的策略。

能以上善若水的姿態去處事,不僅僅是在面對痛苦狀態時的情況下需要保持的狀態,而且也是在人生平常事態之中懂得以柔弱自持的智慧。

《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柔弱的姿態,是人生應該秉持常態方式,而不僅僅是解決問題的片刻情緒。

當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即便遇到一些自己改變不了的狀況,而不得不忍受的時候,也能夠坦然的選擇退一步海闊天空,才是人生真正智慧,正確的最高境界,而不是簡單的在情緒上選擇妥協,但是內心中無法釋懷。

二、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犯這樣一個錯誤,在遇到問題時選擇被動忍辱,通常只是情緒上的選擇,和自身的認知體系無關,而這樣的選擇,不僅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反而在自己強行忍辱的同時,因為負面情緒而損傷自己的身體。

因為你只是用情緒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以認知去謀劃事物。

“淡泊”的心性也是如此,真正的淡泊是對於人生的釋懷,是在認知體系上出發,看淡了人生得失變化在生命中的存在規律和過程,並用順應自然的態度看待物質。

對於物質的態度絕不是嗤之以鼻,更不是表象上的偽裝清高,而是真正的一切隨緣。

聖嚴法師說:“佛陀的教育不只是教我們如何了生脫死,更是教我們如何去包容人生,不生計較。”

所以說,以更高境界的態度來體悟便會明白,人生應該有一顆包容天下的心來容納世間嘈雜,而不是強行的用情緒,去解決當下遇到的困惑。

所以,在生活中換一種角度去考慮問題,用更大的胸懷去包容問題,理解問題,在真正理解事物變化得失的規律,以及對人生產生作用的基礎上,選擇以柔弱姿態處事。

這個時候不是著眼於眼前,而是放眼於未來。

選擇“退”,只是當下處理這件事情的方式,而懂得為什麼要去退,是對於人生事態有一種通透的理解,而這種狀態也不僅為了解決問題,更是為了成就人生。

就好像勾踐與韓信選擇忍辱來成就自身一樣,當然,他們當時的做法也是因摻雜著太多苦惱與情緒的被動選擇,但是他們所得到的,不是也大於自己所失去的嗎。

人生養成一個好的品質,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這在成長過程中就已經體現,但是它絕對不是在人生路上一直都需要用毅力去支撐的外在形式。

如果一個優秀的品質終身都需要自己用痛苦來維護,那麼這個優秀的品質毫無意義,而且真正具備這種品質的人,從來不會有這種痛苦的體驗,而是能夠由內而外的,去建立一個更高層級的認知體系。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5
最新評論
  • 1 #
    對於人生來說,如果將忍耐、忍辱當作一種習慣,那心中的憂患也就漸漸消失了。能夠將淡泊的心性融入本心之中,自然覺得天地之中的一切都是多餘。
  • 2 #
    忍到熟處則憂患消,淡到真時則天地贅。。。
  • 3 #
    太對了,智慧一定是平和喜悅的
  • 4 #
    智慧如道,如來如去,不來不去;來去如如,覺照一切。
  • 5 #
    真正具備這種品質的人,從來不會有這種痛苦的體驗,而是能夠由內而外的,去建立一個更高層級的認知體系。
  • 6 #
    但忍無可忍無需再忍,還是要面對和解決問題,忍辱是為了積蓄擁有不再忍的力量,華夏兒女即漢文化的精神是不管世事無常生活多困苦艱難我們都不屈不饒拼到底。崖山之後豈無漢族?你說的智慧平和我不認同,太平時也可,但遇敵時缺了進勇和骨氣。你說的讀書,也只是習慣爾,和其它任何情緒無關。而智慧是讀書後的思考的體現,光讀不思考也就一書呆。
  • 7 #
    柔弱的姿態,是人生應該秉持常態方式,而不僅僅是解決問題的片刻情緒。 當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即便遇到一些自己改變不了的狀況,而不得不忍受的時候,也能夠坦然的選擇退一步海闊天空,才是人生真正智慧,正確的最高境界,而不是簡單的在情緒上選擇妥協,但是內心中無法釋懷。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慾望不是志向,二者分清才能正確立志,奮發有為事業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