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斑駁的生命多了幾分莊重與成熟,同時也多了幾分被青春拋棄的無奈,與家庭、事業等帶來的許多無法控制的焦慮與恐懼。早些時候還是風花雪月浪漫的愛情,現已變成一地雞毛平淡無奇的婚姻,稍不留神就亮起了“黃燈”;原來還是“開心果”的乖巧子女,現已變成自有主張叛逆貪玩的“頭痛包”,稍不注意就變成了“問題兒童”;原本看似順意的事業,現已停滯不前,而周邊的人卻已事業有成、功成名就、封妻廕子……揚手是春,俯手是秋的中年又多了幾分不甘,青年的朝氣和活力又開始蓬髮出幾分瘋狂,好勝貪功,力求完美,結果卻事與願違、身心交碎、不堪重負、英年早逝……
人到中年,日子確實很難,壓力確實太大,舉目四望,周遭都是需要依靠的人,而自己卻無依無靠,有人將中年比喻成一部古典名著——《西遊記》。人到中年,有唐僧的牢騷、悟空的壓力、八戒的肚子、沙僧的髮型、九九八十一難,還有成群結隊,打也打不完的妖怪……《西遊記》一說是一個很形象的暗喻:人到中年,諸事勞心,萬事累心,而成群結隊的妖怪,是各人心生的慾望與執念。其實,真經,並不在西天,而在路途;佛祖,並不是如來,而是自我。人到中年,學會放下、學會捨棄、學會遺忘……生命之花才會超然脫俗、絢麗綻放。一念放下,萬般自在。小放,得小自在;大放,得大自在。
01.放下,是一種達觀的入世態度
《傳燈錄》裡有這樣一個故事:會元和尚師徒二人趕路,在一條河邊看見一女子待渡,無船無橋,老和尚二話沒說就揹著女子渡了河。可小和尚對這個問題非常糾結,回到寺廟終於忍無可忍地問老和尚:“出家人禁近女色,師傅為何要背那女子?”老和尚正色道:“我早就放下了那女子,你怎麼還揹著?”
生活是一杯交織著苦與樂、愛與恨、悲與歡、離與合、笑與哭、舍與得……的酒,只有放棄那些糾纏不清的包袱,才能一心一意耕耘生命。
人到中年,應看透了名利紛爭,見慣了人情冷暖,多了一些對人生和命運的感悟,應該能夠心如止水、優雅從容,豁達大度。這樣,就能靜觀窗前花開花落,去留隨意;笑看天空雲舒雲卷,任其隨風。中年人生,宛如生命的大河流入了寬闊的河床,應開始舒緩平穩大氣地流淌;宛如交響樂的第二樂章,多是流暢的行板,旋律中流動的甘美,帶著溫存。中年人生,應該淡念如煙,不再爭強好勝,不再使氣任性,不再華而不實,不再無所適從,知道如何忘卻幽怨,笑納百川,包容千古;知道如何用生命的美麗,點點墨香,裝點人生。
五柳先生不正是放下了令人糾結的官場,遠離了世俗的羈絆,遠離了喧囂,遠離了蕪雜,“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才能帶月荷鋤,採菊東籬,街觴賦詩,才成就了自己的高潔夙願,才瀟灑自如地耕宇自己的人格理想。東方衛視《中國達人秀》那位失去雙臂的劉偉不正是放棄別人憐憫的目光,放棄自己身體殘疾的顧慮,無畏地耕耘生命,才能讓自己生命的意義以優美的旋律在黑白鋼琴鍵盤上飄揚。
02. 放下,是一種積極的人生哲學
曾子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放下包袱,才能輕裝上陣;放下執念,才能隨心泛舟於生活之海,方能真正體會到海闊天高;放下負累,才能循徑攀越生活之山,方能真正體會到山之巍峨;放下不應有的慾望,才能隨意和曲而歌生命之調,方能真正感悟生命之歌的曼妙……
漢朝的光祿大夫夏侯勝,由於反對漢宣帝將祭祀漢武帝的“廟樂”升格而彈劾入獄。而不願在奏章上簽名的丞相長史黃霸也以“不舉劾”的罪名一道被捕入獄,兩人皆判了死罪,等待處死。夏侯勝是當時有名的大儒,尤其精通《尚書》,入獄後想到自己的奇恥大辱,想人生的無常,想皇上的寡恩,不免心灰意冷,鬱鬱寡歡。而一同入獄的黃霸卻生性樂觀,他早已仰慕夏侯勝,只是無緣親近,沒想到因意外的災禍被關進了同一間牢房,便將求教之意告訴了夏侯勝。夏侯勝苦笑著說道:“咱們都犯了死罪,明天就要被處死了,現在讀經還有何用?”黃霸卻說:“孔子有言:‘朝聞道,夕死可矣。’人應該活在當下,抓住現在,學有所得,心有所悟。今天就是快樂的,何必管虛無縹緲的明天呢?”夏侯勝聽了精神為之一振,內心大為感動,當即答應了黃霸的請求。從此倆人席地而坐。每天夏侯勝都悉心向黃霸傳授《尚書》,黃霸盡心聽講,二人日夜講學津津有味,研讀到精妙處,時不時還撫掌大笑。弄得監獄的看守過來察看,結果是一頭霧水,搞不懂兩個將死的人為什麼會這麼快樂。漢宣帝派人到獄中調查二人心中是否哀痛,是否有悔改之意,得知二人每天以讀書為樂,毫無憂色。漢宣帝心中雖不滿,但也感嘆倆人之賢,不忍殺之,以至此案久拖不決。兩年後漢宣帝大赦天下,夏侯勝和黃霸得以出獄,學問研究愈益精深的二人並沒有被逐回老家,而是直接被宣進朝廷,夏侯勝被任命為諫大夫,黃霸為揚州刺史。後來夏侯勝以正直博學做了太子的老師,九十歲逝世,為謝師恩,太子為他穿了五天素服,天下儒生都引以為榮。黃霸以精明幹練、政績卓著名揚天下,後來官至丞相,史書評價他,自漢朝建立以來,才能卓異的丞相多多,但論到治理百姓,則“以霸為首”。
人生最大的困厄莫過於等待死亡。若在怨恨與悔恨之中去等待的話,耳聽時間的嘀嗒聲,感覺到生命就像鮮血一滴滴從身體垂落消失,希望的火焰從此就熄滅了,就會心若枯水,生命就會變得昏暗無光,不會再有任何意義。只有像夏侯勝此類的智者,能放下怨氣與悔恨,把握唯一能把握的當下,把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得充實,才能活得快樂,活得精彩,活出生命應有之意。
03. 放下,是一種樂觀的生活智慧
康德指出:“假如我們像動物一樣,聽從慾望、逃避痛苦,我們就成了慾望和衝動的奴隸。”很多的時候,人之所以活的不快樂,就是因為想要得太多,什麼都不願意放下。
北宋太醫孫君昉,性格豁達,淡泊名利,退休後毅然回到家鄉,空暇時便在自家小院裡看花賞魚,整天樂呵呵的,過著儉樸的生活,自稱“四休居士”:“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鄰居黃庭堅對其讚歎有嘉,特地寫了一首《四休居士》的詩:“富貴何時潤髑髏,守錢奴與拘官囚。太醫診得人間病,安樂延年萬事休。”
人到中年,方知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青春不再,生命如歌。不經意間,多了皺紋幾道,白髮幾縷。這個年齡已不允許你不成熟,不允許你去反覆試錯,不允許你不知愁之味卻心懷感傷。所以,人到中年,應該學會放下,學會取捨。古人云:“四十未仕,不應再仕。”當自己無力把握生命中的愛恨情仇、功名利祿、榮華富貴、香車美女……就應該心態平和地果斷放手,不求不可取,不求不可得;就應該逝去心靈的積塵,沉澱心中的浮躁,拋棄所有不切實際的想法,笑看世事繁華,理性地對待人生,珍愛生命的每一天,珍愛身邊擁有的一切;就更應該要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清楚自己何可為何可不為,不再刻意祈求他人的理解,不再去苛求世事的完美,不再奢望人生的浮華。
04. 放下,是一種向上的生存境界
佛家說:“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如何才能向上,唯有放下,身體向下蹲,放下那些非分的慾望與執念,才會有精力、有心情、有心思去思考自己該做什麼,才可能找到通向自我的路。人生贏在勇於放下,放下,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為了更好地拿起自己該拿的。拿得起放得下,才會有真正無悔的人生。
中年是一個清醒的年齡,也是一個剛健的年齡,更是一個創造的年齡,一個收穫的年齡。學會取捨,學會放手之後,剩下的就是堅守。流水對青山的堅守是依戀,落葉對秋風的堅守是纏綿,而中年對心靈的堅守,是仰不愧天,俯不祚人的責任。不懼風吹,不怕雨打,堅如磐石,巍如高山。春夏秋冬,流年匆匆,經歷了無數的風雨,無數的苦難,無數的坎坷磨礪之後,必定會迎來的是一個充滿著欣喜希望的和狂熱豐收的收穫季節。當然,你可能這個時候還不曾有所斬獲,但此時的你年富力強,既有豐富的閱歷,又有足夠的經驗;既有年輕人的幹勁,又有中年人特有的沉穩,只要你飽含生活與工作的活力,堅守自己所應堅守的,你就一定能結果便是初衷。只要信心在,勇氣就在;心還在,夢就在;努力在,成功就在。很多人就是在中年時期取得了事業的輝煌,為自己的人生繪上了精彩的一筆。據有關資料介紹,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時已步入中年。而且,中年的努力和累積為以後的收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統計,在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中年齡過60歲的約佔60%。
人到中年,如一顆成熟的果實,褪掉了青澀但卻多了一份香甜。學會放手的中年,外表或許少了青春時那華而不實的豔麗,拋棄了那份幼稚和執拗,卸下那份負累和疲憊,輕裝上陣,就能收穫那份輕鬆而又單一的聞一下清香撲鼻,咬一口沁人心脾的金黃。
人到中年,路在途中,沒有結束只有開始,學會放下,方能好好欣賞生命,好好欣賞燦爛多姿的自己,縱有苦累,也是萬般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