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讀書跨年季”,讓這一年變得更有意義。

讀過的書90%都會忘記,而剩下的10%成就了現在的你。

2020,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歷經重重考驗與磨難,而我們也從磨難中練就了一身本領,這大概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最好的詮釋吧。

這一年,有了更多的時間充實自己,不能出門的日子,從書中讀到了100種人生。

向外看世界有夢,向內看自己清醒,讓工作更有效率,讓生活更有樂趣。

《被討厭的勇氣》

什麼是人生的幸福,是小富即安,是有詩有夢,還是名利雙收?

日本作者岸見一郎說,“我們的不幸和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在公司害怕被同事孤立,回到家害怕不被家人理解,和朋友在一起又害怕相互比較造成的自卑。

“活在害怕這些關係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在這本《被討厭的勇氣》中,以另闢蹊徑的角度,幫我們打開了人生新的視角。

透過“哲人”與“青年”對話的方式,從不幸、煩惱、干涉三個方面解答了我們的困惑,同時又告訴我們如何享受當下的幸福。當我們不再“拼命尋求認可”,敢於被討厭,才能獲得自我解放的自由。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世界極其簡單,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

《內在動機》

為什麼孩子天生對世界感到好奇,卻逐漸喪失了對學習的樂趣?

為什麼常常被巨大的壓力和焦慮感包圍,開始懷疑工作的意義?

為什麼我們每次下定決心減肥、戒菸、戒酒,卻總以失敗告終?

由愛德華·L·德西 & 理查德·弗拉斯特所著的《內在動機》中表明,“人們只有滿足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才能持續激發內在動機,讓人們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同時擁有最好的體驗和表現”。

這3種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包括:自主(autonomy)、勝任(competence)和聯結(relatedness)。

特別是自主的需求,一旦無法滿足,就會出現拖延,沒有動力,找不到意義,甚至陷入在父母的期望、社會的壓力和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之間掙扎。

《內在動機》這本書,顛覆了依靠獎勵和懲罰的激勵方式,旨在找尋內在動機而非外在驅動,幫助人們在焦慮和重壓之下重新發現真正的自我。

如何才能永遠帶著樂趣和好奇心學習、工作和生活?《內在動機》給人以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微習慣》

立志要早起,卻還是掙脫不開枕頭的魔力;

發誓要讀書,沒讀完兩頁眼睛就開始打架;

定了N多個鬧鐘,設定21天、100天的養成計劃,卻發現惰性依舊頑強,意志力根本不是對手。其實培養習慣,欠缺的不是時間,而是坡路。

《微習慣》由美國作者斯蒂芬·蓋斯所著。

在這本書中,提供了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

1天做1個俯臥撐、1天看1頁書、1天寫50個字。

每天只做一點點的無負擔習慣策略,微習慣太小,小到不可能失敗,但具有超強的“欺騙性”。

利用《微習慣》策略,讓大腦按照自己的規律做事,才可能帶來持久改變

《共情的力量》

為什麼小孩子看到有人哭,他就會莫名其妙跟著哭起來?

而看到有人笑,也會不由自主跟著傻笑?

美國作者亞瑟·喬拉米卡利說,所謂“共情”,就是理解他人的獨特經歷,並相應做出迴應的能力。

如果我們照一面鏡子,透過鏡子反射回來的畫面是清晰真實的,就能看到我們真正的樣子,認為我們的情緒是合理有效的,鏡映出外部世界告訴我們的自我價值。

在《共情的力量》這本書中,闡述瞭如何藉助誠實、謙遜、接納、寬容、感恩、信念、希望以及寬恕等8種行為來獲得共情能力。

透過共情,我們能夠克服恐懼,學會相互之間如何重新建立連線,創造持久的親密關係。

“知道自己被愛著,就會相信世間有愛”。

《幸福的方法》

你幸福嗎?幸福到底是什麼?幸福有方法可循嗎?

美國作者泰勒·本-沙哈爾在《幸福的方法》這本書中,透過四種漢堡模型,將人生分為四種類型,其中不幸福的三種類型分別是:

犧牲眼前快樂,只著眼於未來目標的忙碌奔波型

放縱自己、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型

對一切都失望,無所作為的虛無主義型

而只有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並努力發掘出自己的潛力,全然投入到生活中去,才能最終達到第四種狀態——感悟幸福型

幸福的終極目標不是名利財富,而是尊重生命的核心價值。

以上是精心挑選的,2020年對我影響最深,也最有收穫的書單了,你是否也一樣喜歡?

分享自己喜歡的書,遇到靈魂同頻的人!

7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大道三千,終究是萬法歸宗。筆有萬言,抵不過一句且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