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好像時不時會聽到身邊的人感嘆幾句,我老了,作為一群社畜打工人或學生仔的95後,仔細想想還挺有趣的。不知道為什麼,到了每個年齡,似乎都會有一種特別的定義和含義,比如18歲代表的是青春和朝氣,30歲代表的是成熟和而立,到了50、60歲,又會被冠以類似長輩的含義。於是,在特定的年紀卻保持特立獨行、死活不肯就範的那群人,順理成章地被社會某些約定俗成的法則拋棄。

“18歲,別人都選理科,就你選文科,肯定沒出路。”“30歲,別人都結婚了,你以後肯定沒人要了。”“80歲,你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也沒用,不如在家頤養天年吧。”

好在我們的時代在進步,寬容度和包容度在提升,那些之前不被大家看好,或者說壓根不看好大家的一小撮人,終於可以自由地,從容地,坦然地,在自己的後花園裡種玫瑰。雖然一直算不上故意破壞規則的特立獨行者,但是替他們開心的同時,我也會悄悄竊喜這種寬容,然後繼續從容地打磨自己的小花園。

剛剛既然說到了十八歲,為了證明自己“還沒老”,那麼就來聊聊關於18歲的話題。陳丹青在《區域性》第一期就提到過,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玫瑰色”時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那個時期是18歲。北宋王希孟在18歲就畫出了攝人心魄的《千里江山圖》,早早成就了“年少有為”的美夢,玫瑰花瓣落了一地,他的才華也印在了大宋的盛世夢裡。

18歲的感知功能是全息的,做的事是不自知的,但是好就好在不自知,按照西洋人的說法,那是上帝讓他那樣做的。

而今天的我,對18歲的感知卻是模糊的,記憶是遙遠的,故事是碎片化的。但我依然相信,18歲的旺盛心氣和昂揚生命,是值得好好珍視的,無論在哪個年紀。不過,你我他的“玫瑰色”時期,未必都發生在18歲,甚至很有可能是告別18歲的,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是張愛玲,都有底氣說出“出名要趁早”(僅做個比喻)的豪言壯語。以前我可能會為之遺憾,甚至懊惱失去了那份或酣暢或刺激的體驗,現在卻更懂得如何做好Life的取捨,好好保持自己的心性純淨和生活的體面。這樣的我,這樣的我們,懷抱期待去迎接“玫瑰色”時期未嘗不是一種聰慧。

這樣說多少帶著幾分自我安慰的成分,說起18歲啊,我突然又多了幾分新奇感,畢竟那個聽起來屬於白衣少年和長裙少女的朦朧年紀,於我而言似乎並不美麗。如果把現在的自己和18歲的自己放在一起,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牽起現在的自己,和18歲的她認認真真告別。當然也不是因為那時候做了什麼十惡不赦的事情,只是我想和她說,等你再長大一點,就會遇見我,你會發現,我比你更勇敢,也比你更堅強,更努力,更有趣。

你那個時候總是埋頭不語,把生活全部無償交付給試卷給考題,但是你依然沒拿到心儀的成績。你總是害怕傷害別人,於是無端接受所有人的打擾,終於被人把道歉信撕碎,被人指著罵“濫好人”。你不敢接受喜歡的男孩子表白,就連找的藉口都那麼蒼白無力。

但我不一樣,我更願意去嘗試新事物,接觸新的人,我也懂得了低效學習的愚笨,比起埋頭書本,我的生活有了很多其他的維度。我開始學著拒絕,偶爾也會刻薄幾句,我不再和你一樣被所有人喜歡,但我喜歡的人再也沒有離開過。你當初沒接受的人,現在我又幫你拒絕了一次,而且我還幫你去追了真正喜歡的人,勇敢且無畏。說這些不是為了指責你,我只是替你開心,因為這些我都幫你做到了,也許你的“玫瑰色”時期推遲了好幾年,甚至很多很多年,但是沒關係,我會幫你一直尋找,一直塑造,一直大步前進。

所以,每當有人問我想不想回到18歲時,我都會故意很“裝”地回一句:我才不要回到18歲呢。不是說18歲不好,是18歲可以做的事情,現在我也可以做到並且做得更好,甚至還短暫擁有過小小的“玫瑰色”時期。像陳丹青老師提到的那種感知的全息,做事的不自知,難道不比“什麼年紀該做什麼年紀的事兒”有意思得多嗎?探索一定好過猶豫不決,飄零一定勝過原地打轉,轉角遇到的咖啡店,要比按部就班的啟程之旅浪漫一萬倍。很想對那些18歲就擁有“玫瑰色”時期的人認真說一聲“恭喜”,恭喜你做過那麼多有趣而不自知的事情,恭喜你在那個時候就擁有了色彩斑斕和明媚,哪怕只是幾分不服輸的倔強,和驕傲自戀的勇氣。而對於我們這些錯過18歲的少年,我依然覺得欣慰,因為我們既有18歲可以珍視,也有“玫瑰色”的未來值得神往和找尋。大概18歲只是一個抽象的數字,很難用它去定義什麼,但18歲好就好在抽象,好就好在所有的年紀和數字都是抽象且不確定的。無論18歲也好,80歲也好,我都祝願你可以找到自己的玫瑰,或者一直在塑造“玫瑰色”的路上,怎樣都沒關係。這一路本就足夠有趣,蒼茫歲月,你也曾是誰的光。

作者簡介:

9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海浪讓我讀懂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