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無言。我們到達時,龍眼樹的花期已過,七月繁盛的枝頭綴著圓圓的、泛著青色的小龍眼。一列排開的龍眼樹,伴著一列排開的古厝,它們相對相望、相守相伴,偶爾有風吹過,沙沙作響。
三座古厝,坐西北朝東南,並排而建,磚土木結構,瓦蓋為頂,長83米、寬40米、高10米,氣勢恢宏,在當地頗負盛名。儘管三座古厝分屬三個不同姓氏,中間還隔著一條長弄,但是主人的想法是希望它們能夠成為一體,就像連體嬰兒一般親密無間。故而,建造之初每座古厝交接處的前後均被設計了一扇高挑的門,使之“無縫”地銜接在了一起。想必,那“三對排”的雅稱就是因此而來的吧!
三對排坐落在漁溪鎮蘇田村,是由印尼華僑郭氏、曾氏、劉氏先人於20世紀30年代初期建造而成,迄今逾90年。
於時光的縫隙裡,三對排也是經歷過風雨飄搖與歲月磨礪的,但其儲存的完好度比我們想象的要好得多,單看那主牆一落一米高的青石勒腳,一塊一塊碼落得齊整有序。順緣而上,紅磚勾著白縫,依然簇新亮眼;屋簷上那雙雙翹起的燕尾脊直指藍天,依然叫人心旌搖動;建在南北兩邊的三層樓高的方形碉堡,依然叫人肅然起敬。當你正對著三對排,站立仰望或環顧四周時,不難發現這座古老房子裡的一磚一瓦、一扇軒窗,都能輕易地滿足你對古厝的所有想象。
三對排整體佈局嚴謹精巧,前埕後厝。推開厚重的木門,跨過屏門,一口天井呈現眼前:石板條鋪成,方方正正、平平坦坦。天井上方環繞著美人靠,木板座椅,格子靠背。此時,你要坐在天井的臺階上或倚在美人靠上,便可觀雲、賞月、沐陽光、納清風,愜意至極。再看天井的左右兩旁,各有廂房兩間,那是古時孩子們學習的地方。步上天井,我們來到了寬敞明亮的中廳,廳正中有一面落地的木板牆,牆上依序排列、供奉著先人的照片。照片底下,有張條形的紫檀供桌,上有香爐、燭臺以及散落的香灰。繞過中廳,跨過一道50釐米高的門檻便是後廳了。後廳有口狹長的天井,天井下方有條窄窄的排水溝,邁過排水溝便是一列並排著的小房間,分別是廚房、柴房、淋浴房和茅房。——從前廳到後廳,三對排已然巧妙地組合了居家、教育、宗廟祠堂三位於一體的生活模式,便捷舒適,不得不讓人遐想聯篇,併為之嚮往不已。
時過境遷,三對排的豪華依稀可見,尤其是無處不在的雕刻藝術,頗為考究:支撐著房梁的若干圓形柱子或大或小,上頭飛書著各種家訓對聯,底下均蹲坐著一塊或圓或方的青石墩,這些方圓周身刻有猛獸,個個張牙舞爪,栩栩如生,緊緊環繞。抬頭細看,房樑上拱起的弧形屋頂亦點綴著蝙蝠、喜鵲、祥雲等圖案,鏤空雕刻,手法精細、線條流暢。最是風流的當屬安在廂房外圍的每一扇門窗,在古厝裡佔盡了春色,它們不僅鑿有格子把陽光和空氣逗引進屋,門板上還精心浮刻了豐富多姿的畫作,有傳統的梅蘭竹菊、花鳥蟲魚,還有諸如孟母戒子、程門立雪等經典故事,這些畫作在一樓和半樓上各形成一條文化迴廊,美觀而不落俗套。當然,屋頂上的瓦當自不必說,元素圖案設計優美,極富變化,有祥雲圍繞,還有花開富貴,各具一格。想當初,三對排裡遍佈的雕刻工藝,一定費了工匠以及主人的不少心思,它們既要賞心悅目,又要時時散發迷人光彩,吸引眾人目光,就像那浩渺夜空裡璀璨的星辰,能夠照亮古厝裡的每一寸肌膚、每一條脈絡。在孩子們面前,它們更像是一對對碩大的翅膀,隨時開啟,一騎絕塵九萬里,撲向茫茫山河。只可惜年代久遠,那些石刻和鏤刻尚可,浮雕畫的紋理就多有模糊,色澤也早已黯淡無光,一些家訓對聯更是在文革期間被強行抹平。儘管如此,當你再次撫摸那些縱橫不一的紋理時,總還能感覺到跨越了近百年的淳樸的溫度,總還能讓人輕易地回憶起一代華僑曾有過的那段背井離鄉和榮歸故里的故事。而這樣的故事似乎是每一座華僑厝背後特有的印跡,如那刻畫一般,永遠地鐫刻在當事人以及後人的記憶深處。
到蘇田村採訪的那一天,三對排的後人之一、年邁80高齡的劉老伯接待了我們。在劉老伯斷斷續續的回憶裡我們得知:為了擺脫當年的貧窮困苦,郭家先人率先經水路下南洋,抵達印尼萬隆,站穩腳跟後陸續鼓勵曾、劉兩家的後生前來共同創業。在異國他鄉,他們相互間擰為一股繩,靠睿智和毅力在布匹、傢俱等領域開疆拓土,引領一方。
和其他千千萬萬個福清華僑一樣,郭、曾、劉先人當年的流浪漂泊只為了一家老小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為了這個夢想,他們不懼山高水遠、路途崎嶇,從貧瘠的家鄉一路遷徙,尋找澤土紮根,並一帶倆,倆帶仨,逐步形成一個企業鏈條,共同拼搏、共同富裕。待夢圓後,除了捐資助學回饋社會之外,在故土建一座與自己身份相匹配的房子自然就成了他們最大的夙願。
當然,郭、曾、劉三兄弟在眾多華僑當中算是成功的典範,那拔地而起的三對排便是他們衣錦還鄉的見證。悠然佇立天地之間的三座古厝手挽著手、肩並著肩,更是兄弟仨在印尼打拼時結下的鄉黨之情、莫逆之交的縮影——三對排,三兄弟,茫茫人海中一起扛風雨、一起渡難關!
而今,三對排一脈,除了劉老伯一家老小在國內發展,郭、曾兩家還有劉老伯弟弟的後人有的仍在印尼守著祖上產業,有的如蒲公英一般散落天涯,各自生根發芽、開枝散葉。儘管如此,他們對三對排的念想卻未曾斷過,每到清明時節,宛若歸燕的他們會不約而同地從世界各地湧回到這裡。很顯然,不管離家多遠,三對排依舊是他們守望的方向,那些凝為相框裡的慈祥的面孔還在這裡堅守,默默地庇佑著三對排以及他們的子孫後代。甚至於,三對排是他們解開祖輩記憶的扣子——每一次靠近,他們或許跟我一樣,頂禮膜拜的同時,對先人的過往會回望、會暢想、會一代一代地傳頌下去……
近百年過去了,三對排已然成為蘇田村一座地標性的建築。期間,雖歷經土匪入室、文革洗禮,幾經成為區公所、糧站、倉庫、保健站,卻依然在後人的保護以及世人的關注下高傲地聳立著,安詳地向人們吐納著芬芳如初的氣息。
採訪幾近結束,劉老伯坐在屏門的門檻上,拄著柺杖,額上冒著汗珠,不時地用手帕擦拭著眼裡騰起的霧氣,笑盈盈地對我說:“不急,慢慢看!”我點頭應允著,內心充滿了感激,腳步輕巧地順著樓梯轉到半樓上,挨著美人靠而坐。——頭頂的天一碧如洗,偶爾有燕子傾斜著身子飛過,留下匆忙的嘰啾聲。窗外,樹上的小龍眼你擠我碰,過不了多久,它們將佔滿枝頭,向大地俯首,向三對排致敬……
【作者簡介】
梅玲,女,1979年出生,福建福清人,幼兒教師,福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有作品散見於各報刊雜誌,詩歌曾獲全國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