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子魚
所謂不負此生,從來不是活成任何別人的樣子,而是找到最好的自己。
01.我是誰
焦慮的人生,都是從不接納自己開始的,能成為自己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很多人會說,人本來就是自己,為什麼還要成為自己呢?這不是在自尋煩惱嗎?
事實上,如果你成為了自己,你就不會焦慮,就會有幸福感,這樣的人生不好嗎?
《成為自己的勇氣》教會你如何學會認知自己的情緒,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你就是那個快樂的人。
放眼四周,我們身邊有多少人是發自內心快樂的?大多人都活在焦慮煩惱中,總覺得自己不快樂,就是我們說的喪喪的感覺,幸福指數偏低。
一個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想要的慾望沒有達到,這個慾望可以歸結為所有想要的一切,而人的慾望又是沒有止境的。
當賺到10 萬塊錢的時候,還想著賺20萬、50 萬甚至更多;住80平米房子的時候,想著100平米會更好;月薪3000時候,想著月薪5000是不是還能讓生活質量再提高一些。
人就是被這些慾望驅使著,讓自己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不快樂了,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從而讓自己的情緒變得越來越不穩定。
02.我來自哪裡
一個人不快樂會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太在意別人的看法,這樣的人大多都很敏感,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句話,都能猜想半天,是不是針對自己的,會沒完沒了的陷入糾結煩惱中。
時不時的拿自己跟別人去比較,有時候甚至拿自己的短處就跟別人的長處去對比,最後自己收穫的是滿滿的挫敗感。
沒事的時候,會胡思亂想,有用的沒用的都去想,想的太多卻沒有想明白,反而讓自己變得越來越焦慮、陷入死衚衕。
很多時候都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行,好不容易鼓足了勇氣要去做一件事情,卻被自己一個否定的念頭打消,最後變得真就不行了,越來越自卑。
長此以往,就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恐懼,就算是意識到自己已經被負面情緒控制,卻無法走出來。
富蘭克林.羅斯福有一句名言:我們唯一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
我們想要變得更好,就不能讓自己深陷其中,就要用行動來打破這種局面,慢慢找回那個快樂的自己,真正的自己。
03.我要去向何方
亦舒說:“我們都是自己的歸宿。”
其實很多人都會不自覺陷入一種感覺生命無意義的感覺,活著活著覺得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和前進的動力。
有些人,雖然年紀輕輕的,可心理上已經老去,失去了生活的動力,變的得過且過,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
還有些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不滿意,會有抵抗的情緒,認為如果自己不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會很痛苦。
比如一個學生不喜歡讀書、不愛上學,只想打遊戲,他覺得這才是自己的“本心”,這才是最快樂的事情。
可事實上,這樣的結果可能導致他最後永遠進入不了主流社會,成年後會過著很辛苦的生活,在解決溫飽問題的時候,還能不能想起“做自己”的人生問題了。
所以說在這個世界也是講究規矩的,不會讓你事事都滿意,都能隨心所欲,放飛自我,還有責任和義務要去承擔,還有使命和目標去完成,而自己就是一切的答案。
一個人要想讓自己找到快樂、找到幸福的感覺,那就是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接受那個真實的自己,活出真正的自我。
而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能夠敢於直面自己,也需要一種勇氣。
不幸福的媽媽抱怨孩子:如果不是你,我和你爸早就離婚了……
工作不順利的丈夫抱怨妻子:如果不是你,我回老家就不用這麼辛苦了……
事實上,這個母親為了孩子,丈夫為了妻子,都是大多數人的習慣行為,習慣為別人承擔責任,習慣將不好的結果歸結於他人,習慣了自己早就不是那個自己了。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說: 愛還包含著關心、認識、尊重、責任, 而責任是一種完全自願的行為,是我對另一個人的需要的反應。
對孩子來說,一個不幸家庭的緊張和不愉快的氣氛,比公開的決裂更有害,因為後者至少可以教育孩子,人能夠靠勇敢的決斷結束一種不可容忍的生活狀況。
而丈夫選擇妻子,放棄回老家,也是因為自己在權衡利弊之後才有的決定,所以自己要為自己選擇的結果承擔責任,而不是去抱怨。
04.寫在最後
《有勇氣成為自己》,是一本能夠教會自己如何瞭解自己,看清自己內心的需求,從而用勇氣成為自己,直到找到那個幸福的自己。
能為生活負責的只有自己,幸福不幸福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如果一個人能看清楚自己,敢於做自己,並且能夠接受事情最後的結果,那就足夠了。
任何人都可以隨便、輕鬆、甚至不負責任地對你做出評價,但只有你不能,因為你有看清自己的責任,更有成為自己的勇氣。
人,終其一生的目標就是找回那個真正的自己。
作者簡介:顧子魚,自由撰稿人,溫暖的人寫溫暖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