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和你一同笑過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可是和你一同哭過的人,你卻永遠不忘。——紀伯倫

即將過去的2020年,充滿了魔幻意外的故事與百感交集的淚水。每當危難的時刻,人們總是會不約而同想起紀伯倫——中國人認識的第一個阿拉伯作家。這位從黎巴嫩偏僻山城走出的世界級詩人,一生中經歷過人們所能想到的幾乎所有苦難:生活顛沛流離、早年痛失親人、飽受疾病煎熬。

在練習分別中度過的童年:生活是孤獨海洋中的一個島嶼

溫柔堅韌的母親是紀伯倫一生的滋養,紀伯倫曾以最甜美的字眼與最美好的呼喊來形容“母親”。然而,這個在動盪的生活中養育了四位子女的女性,感情生活卻非常坎坷。她的第一段婚姻因丈夫客死異鄉而告終,第二任丈夫在婚後一個月便撒手人寰,紀伯倫的父親已經是她的第三任丈夫,然而這個男人卻沒能帶給她和孩子們幸福。

長久不如意的生活讓紀伯倫的父親養成了暴躁的脾氣,他經常酗酒後打罵家人,為了逃離家鄉的戰火和不幸的家庭,紀伯倫的母親帶著年幼的子女多次往返於美國和黎巴嫩,人們無法想象,羸弱的他們如何穿越相隔10676公里的兩個國度之間,他們又遇到過怎樣的苦難險阻。

在擔驚受怕的日子裡,紀伯倫最心愛的小妹妹蘇爾丹娜得了肺病,臨終前,她心心念念想要見上父親和哥哥一面,卻最終沒能如願。這也成為了紀伯倫心中永遠難以抹去的傷痛。

隨著哥哥和母親的相繼離世,紀伯倫18歲就飽嘗“孤獨”的滋味。因此對他而言,生活是孤獨海洋中的一個島嶼,未能達成的願望是築成生活的礁石,而花朵則是用寂寞澆灌的,漂泊是生活的主題。

相濡以沫卻未能廝守的感情:離別時,我的愛不曾舊老

性格早熟、情感細膩的紀伯倫在21歲就遇到了他的愛人——31歲的小學校長瑪麗。瑪麗家境殷實,她資助著紀伯倫完成了學業,讓紀伯倫有機會開啟了繪畫和雕塑事業。不誇張的說,正是有了瑪麗雪中送炭的傾情相助,紀伯倫日後才得以與畫家羅丹相識,初識時羅丹就斷言: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然而,相差10歲的“忘年交”如今看來都有些前衛,在一個世紀前紀伯倫所處的年代,更是“破天荒”的舉動。紀伯倫與瑪麗終其一生都沒能步入婚姻的殿堂,紀伯倫曾經想要向瑪麗求婚,卻被瑪麗趕在那個神聖的時刻來臨之前以詩歌的方式委婉拒絕了。

面對瑪麗“我絕不考慮結婚”的心聲,紀伯倫急切的質問瑪麗“你心裡究竟在翻騰著什麼?腦子裡究竟在想些什麼?”但瑪麗心中清楚,婚姻將給他們帶來這樣的非議,他們一旦結婚,有可能葬送紀伯倫的文學與藝術生涯。

此後19年,紀伯倫與瑪麗便談著“柏拉圖”式的戀愛,紀伯倫給瑪麗寫過325封信傾訴衷腸,而瑪麗則回信290封,這些信件陪伴了紀伯倫的一生。他們聊生活、藝術與文學創作,紀伯倫坦言,世界上只有上帝和瑪麗真正懂得他的內心。

紀伯倫有一副名作叫《藍色火焰》,畫在紀伯倫生命的最後十幾天裡。那時紀伯倫已經患有肝硬化和肺結核,手臂也患有疾病,他卻將最後的生命之火畫出來獻給了瑪麗,用這種方式作出最後的告別。

你對我說:“你是藝術家,你是詩人,你應該成為幸福自足的人,因為你是藝術家和詩人。”可是,我既不是藝術家,也不是詩人。我把我的日日夜夜都用在畫和寫上,但“我”卻不在我的日日夜夜裡。——《藍色火焰》書信集

紀伯倫常說,記憶是相見的一種方式,而每當我們想起他的時候,總是在那悲欣交集處。歡樂降臨時,就盡情歡笑;悲哀落地時,就揮灑淚水,生活像是一個偌大容器,人們徜徉其中,不斷的相識與告別,在變化中尋找意義,從柔弱中發現力量。

除了經過黑夜的道路,人們不能到達黎明。——紀伯倫《沙與沫》

42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問題必須在行動中解決,而不可能在思考中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