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後一週,有人開始覆盤,有人展望,有些人躊躇而喜悅,也有些人忙碌而焦躁,對於還有一些人來說,這一年充滿了喪失和哀傷。
很多很多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這一年,包括我的親人。
這一年有很多人都在面對和經歷死亡這個議題。
人類的文明發展至今,我們依然無法戰勝死亡恐懼,即使你我都清楚,分離和死亡是個既定事實,對於事實需要的是接受,接受生命的自然過程,接受它如影隨形,永無消散。
我們一直有太多對成功、幸福與財富的唱誦,卻極少能有讓我們去思考和理解有關死亡和喪失的機會,直到我們親歷喪失的時候,才突然發現,它們是那麼的痛苦,那麼的令人無法接受。
可事實是,喪失就是生命的一部分,除了生命的終結,還有被拋棄、放棄、分離、改變……可以說成長的每一步都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喪失,我們與青春期的自己告別,我們與所愛之人分別,我們的理想和努力破滅,我們不得不放棄自己所珍視的東西……所有的這些喪失一直都在,無法避免。
與此同時,這些喪失也是必不可少的,正是那些必然要經歷的失去、離別、放棄讓我們逐步成熟,如同《必要的喪失》書中的觀點:“我們成了什麼樣的人以及過著哪種生活都是由我們的喪失經歷決定的,無論這些經歷是好還是壞。而我們對於生命核心的理解就是我們對於喪失的理解”。
很殘忍,卻是真相。
在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我參加了紀慈恩臨終關懷課程,6天的時間浸泡在死亡議題之中,內在的哀傷被攪動的愈發濃烈,原來世間的愛和羈絆才是我們無法面對分離的最深的部分。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生與死從來都是共同存在的,當嬰兒從母親的子宮裡分娩出來的那一刻,既是出生,也是喪失,因為嬰兒從母體中被丟擲的那一刻,也意味著與母親肉體共生的分離,所以,我們的人生是從喪失開始。
嬰兒來到這世間的那一聲啼哭,即是一種最深的死亡恐懼的表達,隨後是愛和關係讓嬰兒時期的我們活了下來,對母親依附的需要讓我們感受到了連線和美好,我們得以長大成人,開始看似不那麼孤獨。
最終,當我們要與這個世界或與一段關係分離時,我們帶著愛的回憶和那些關係中的羈絆,繼續一個人離開。生命需要穿越的依然是獨自一人面對無盡的孤獨和黑暗。最大的喪失就是死亡,所以,我們的人生是以喪失結束。
如此,我們當然有充分的理由,在“生”與“死”之間,在我們生命的整個過程中,不斷的去哀傷、去痛哭、抑或去唱誦這看似永無止盡的孤獨之境。
直到,我們可以開始面對那些貫穿了我們一生的喪失。
在那6天的課程中,我聽到一個真實的故事,紀慈恩老師曾在臺灣的天使病房從事臨終關懷,天使病房是專為10歲以下的重症兒童所設定的,對於這裡的孩子來說,他們已經不再接受化學治療,只進行死亡教育等有關的臨終關懷以及舒緩治療,紀慈恩老師在那裡見證了一個小女孩在生命臨終時,和她媽媽的一段對話:
媽媽:孩子,你要走了。
孩子:媽媽,我會去哪裡?
媽媽:我也不知道。
孩子:那我要去的地方會比這裡好嗎?
媽媽:我覺得應該會的,起碼你可以不需要再吃這些藥,做這些治療了。
孩子:媽媽,那你會跟我一起走嗎?我想要你陪著我一起。
媽媽:寶貝,媽媽還不能走,因為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有任務的。對於你來說,你是很好很聰明的孩子,所以你現在在這個世界上的任務完成了,你可以先離開。但是媽媽還有任務沒有完成,媽媽要繼續留在這裡完成自己的任務。
孩子:媽媽,那我就先走,我先去那邊等你,等你任務完成了,你就來找我,到時候我就能做你的媽媽了。
……
我想,這一年,不論是疾病、災難還是意外,突然間,有一部分人集體站在了生命程序的這一頭,一起望向那一頭,那些與我們永遠分離的生命或關係,我們不得不去分離,不得不去哀悼,同時也讓我們可以停下來,開始思考,關於自身、關於愛、關於生命本身的意義……
在那些過往的時間裡,我們都太習慣去迴避、忽略或否認生命終將面臨的議題——死亡、孤獨。
歐文·亞隆先生將這種孤獨定義為存在性的孤獨,作為存在主義取向的心理治療先驅,他同樣認為生命是一直與死亡相互依存的,死亡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對於死亡的畢生思考會使生命更為充實豐富,而不是使其貧瘠枯竭。
儘管肉體的死亡會毀掉人,但死亡的觀念卻能拯救人。
他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一書中,描述了在治療癌症晚期病人的多年裡,他為很多人將自己的危機與險境轉為改變的機會所感動。那些癌症病人報告自己當前的生活更為充實,他們不再把生活推遲到未來的某個時刻,他們認識到,一個人能真正生活的只有當下。
事實上,人不可能比當下活得更久——“當下”一直伴隨著你。即便是在回顧過往生活的那一刻,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人仍然在體驗著、在生活著。
紀慈恩老師也說:
生死是小事,
活在當下才是大事。
“生”和“死”只佔人生中的兩天,
當下,卻是全部的人生。
那本書中還列舉了那些在危機和險境中的人們所做的轉變,也許可以簡單的表述為“個人成長”,他們不是悲觀地將死亡看成生命痛苦的終結,而是認識到對死亡的預見能使人的生命更加豐富:
重新安排生活的優先順序,不再重視沒有意義的事情;釋放的感覺,能選擇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活在當下的感覺增強,不再拖延到退休或未來某個時間之後才過想要的生活;欣賞生命中鮮明生動的自然現象,如季節更迭、微風、落葉、最後一個聖誕節等等;比起發生危機之前,與所愛的人有更深入的溝通;比起發生危機之前,對人際間的恐懼更少,更不擔心被人拒絕,更敢於冒險。2020年,也許將會成為一些人生命中永遠銘記在心的一年,可能出於喪失之痛,可能出於成長的蛻變,也可能出於感恩生命的開啟。
那些貫穿一生的喪失,如果我們可以提升面對它們的能力,充分的哀悼,充分的告別,不再回避,也不再那麼的恐懼,承認我們終將失去我們所愛的那些人,包括我們自己的生命,轉而更加充分的活在當下,或許我們可以看到在擁有與失去的那一刻之外,生命本身的豐盛與圓滿。
所有的發生終會結束,不論是喜悅,還是痛苦,在那些艱難穿越的哀傷之後,我們依然能夠繼續生活,並且活在當下,這是那些喪失可以讓我們獲得成長的可能,更是生命本身最令人動容的自愈的能力。
願你我能夠帶著對生命本身的欣賞和感恩,攜手邁入2021年,祝福
作者|趙昕
探索生命內在本質的通道
真實而自由 | 緩慢而堅定
#心理諮詢師說# #心晴計劃# #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