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的過程蘊含了記憶,並且記憶伴隨著回憶。
故鄉永遠都是一個不能言說的痛,尤其是對於遊子來講,故鄉總是那樣的近,又是那樣的遠,因為很多遊子在這一輩子都可能回不了幾次故鄉,而有的人出了門,還有可能就回不去了。有句話說得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確實外面的環境再好,都不如自己的家舒服,但有的時候我們往往不得不背井離鄉去一個新的地方,開始自己的生活。慢慢的新的地方也會變成我們的故鄉,只不過它沒有我們心底的地方帶給我們的溫暖多。放眼世界,只有中國人有故鄉情結,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四處遊歷,老了就會落葉歸根,在近些年也有一些著名科學家選擇回到中國居住,迴歸到華人的身份,他們的選擇也引起了網友們的一些討論,但實際上這些人再有名,他們也都是人,有感情。
在山東青島,有這樣一個地方,它是一個圓柱形的小炮樓,外表看起來已經十分的破舊,但是在這破舊中又有一絲寧靜的氣息。而這棟炮樓追溯起來,是上個世紀日軍所遺留下的產物,至今已經將近百年的歷史,它作為一個特殊的居民樓,裡面還居住著人。現在這家主人叫孫從孝,今年已經70多歲了,在這裡生活了大半輩子。
孫從孝的父親是電業部的工作人員,上個世紀的房子基本都是單位分配,所以他的父親也分配到了一個不足20平方米的員工宿舍,但是由於人口眾多,宿舍面積又小,十分的擁擠。後來父親的單位考慮到他們的家庭狀況,為其分配了新的住處,就是現在的這棟炮樓。一開始居住在這裡的時候,孫從孝十分的好奇,畢竟上下三層,儘管空間大了,但是這個炮樓本身不是適合用來居住的房屋,夏天的時候非常的涼爽,冬天就非常的寒冷,所以為了取暖,一家人經常擠在三樓睡覺。
後來家裡的孩子們漸漸長大,老人們相繼離開。這棟炮樓裡,也漸漸冷清下來,上個世紀70年代,孫從孝自己也結了婚。90年代的時候,政府曾經對這個炮樓進行過整改,因為當時青島對居民樓開始鋪設暖氣,但是這個炮樓卻成為了施工隊最頭疼的一個地方,因為炮樓的牆壁太厚,普通的鑽頭根本打不進去,也就無法鋪設暖氣裝置。所以看著別人冬天都非常的溫暖,孫從孝也是非常的羨慕。
後來孫從孝想了一個辦法,他打算從牆壁有彈孔的地方打通暖氣管道,直到2012年,炮樓終於接上了暖氣,這前後竟然花了20年的時間。而這炮樓的牆壁有多厚呢?竟然有72釐米,可見日本當年建造這棟炮樓的時候,真的下了血本。雖然現在孫忠孝已經有了另外的房產,但是因為這棟炮樓充滿了小時候的回憶,住了已經半輩子了,所以孫從孝每週還會回炮樓看一看,畢竟這個炮樓也算是見證了孫從孝一家的歷史變遷,帶給了孫從孝許多溫暖時光。後來孫從孝回憶自己最開始進入炮樓的時候,非常的害怕,因為第一次來到這裡,炮樓裡面黑漆漆,再加上長時間沒有使用,裡面還透露著陰森森的涼意,給幼小的孫從孝心裡留下了陰影。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屬於自己家的雛形,即便經過長時間的變遷,這個雛形依舊會存在心裡,是自己心裡最美好的回憶,就比方說這個故事中孫從孝的炮樓就是他內心最溫暖的回憶之一,在這個炮樓有他和家人相處的時光,也見證了孫從孝成長的時光。這棟炮樓是孫從孝對家人的回憶,同時也有著深刻的歷史含義,炮樓的存在也在時刻的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上個世紀的戰爭,那些侵略者們的殘忍。儘管現在已經過去了將近百年的時光,社會也已經穩定,但刻在人們心底裡的傷痕卻不是那麼容易忘卻,仍然有一些人記得當年發生的故事,而這棟炮樓也成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標誌之一。
總結有很多詩人描寫過故鄉,也有很多作家寫過關於故鄉的回憶,故鄉和老房子總是承載著人們太多的記憶,儘管現在的交通十分的發達,但是仍然有一些人有回不去的故鄉和再也見不到的老房子,它們已經成為了人們人生髮展中的一個標誌。時光荏苒,很多事情都已經過去,現在的中國發展的越來越好,科技十分的發達,可以去任何一個地方,卻永遠也去了記憶深處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