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夏蟲不可語冰”
村上春樹曾說:“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同理,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有相同的三觀、思想、閱歷。
在人世間行走,難免會遇到一些你喜歡又或者你討厭的人。
年輕的時候,喜歡與討厭總是表現得分外明顯。
喜歡一個人就多與他交流相處,而討厭一個人便可能非常直接的給他“擺臉子”。
可隨著閱歷的不斷加深,懂得了一些待人處事的道理,我們便能明白。
不是所有你所討厭的人,都能與他直接翻臉;
當遇到一些不能講道理的人,更明智的做法是不爭、不鬧、不停、不看。
從前有人和孔子爭論一年有幾個季節:
孔子說:一年四季,
來訪者說:明明只有三季。
後來兩個人爭論了兩三個回合,孔子說:“你是對的,一年只有三季”。
於是來訪者便開開心心離開了。
孔子的學生曾問孔子:“一年明明有四季為何說是三季”,孔子告訴他“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
每個人的思維邏輯不同,便註定會產生或多或少的思想碰撞。
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邏輯,何必爭個高低;
如果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只用管好自己,別人的想法即使你再不認同,那便忽略足以。
02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積極-消極不對稱性。
簡言之便是:
當你對一個人產生討厭情緒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去觀察你所討厭人的行為、言語,從而加深對他的討厭,然後將自己陷入對他討厭的“怪圈”裡。
舉個例子來說: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的王若弗,她討厭林小娘。
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去找林小娘的錯處,然後迫不及待地去找她對峙,可每次都會在爭吵中落入下風。
但王若弗一直不服氣,於是不斷的觀察林小娘;
派人打聽林小娘,對林小娘的行動了如指掌,然後不斷加深林小娘在自己心底的厭惡感。
人的心理機制,很多時候就是這麼奇怪。
當你越討厭一個人的時候,你的大腦便會越在意他的存在,從而導致你越來越討厭他,最終亂了自己的心情。
所以,當你討厭一個人的時候,最好的方式是懂得控制自己,讓自己忙起來,無暇顧及他的存在。
《杜拉拉昇職記》裡的黛西很不喜歡杜拉拉,經常在背後編排杜拉拉的壞話,還經常給領導打小報告說杜拉拉的壞話。
可這一切,杜拉拉都置之不理,只是一心撲在工作上,為公司完成了好幾個大單子。
剛開始領導還被黛西的話給欺瞞了過去,以為杜拉拉沒有什麼能力。
可隨著杜拉拉做出了很多成就,領導也漸漸由討厭變成了對杜拉拉的賞識,還將愛搬弄是非的黛西給辭退了。
其實忽略,才是對一個人最徹底的反擊。
因為你所討厭的人,很有可能會因為你的忽略而生氣;
可你卻從未停止前進的步伐,兩者相比,孰輕孰重便非常明瞭。
03
完善自身,才是最有力的回擊。
想起《中國合夥人》裡的一句臺詞:“你還年輕,你會走得很遠,而他一輩子只能待在這裡了”。
何必為了一時的意氣,將自己的價值也拉低呢。
真正對討厭人有力的回擊,是不管不顧不停不看,默默完善自身,待你強大的時候,他自然會離你遠去。
記得有一次,黃渤在一個訪談節目中,曾經提到過自己的親身經歷。
說自己剛當演員的時候,因為顏值不是很好、身高也達不到“小鮮肉”的標準,總是遭到別人的非議和嘲笑。
但黃渤都沒有當回事,只是默默地從一個小配角幹起,哪怕只有一個鏡頭,都會用心的鑽研角色。
最終被導演看中演了男主,演技得到了認可,身邊人對他的評價也從貶到褒。
那些曾經看不上自己,自己所討厭的人,現如今還是跟組拍劇做的雜工;
可自己早已經憑藉著努力走到了一線演員的位置。
這種對自我的提升,才是對他們最有力的回擊。
所以何必將自己的時間用來討厭別人,多看書、多運動、多提升自己的閱歷。
有人說:“成熟的人,看誰都順眼”,因為他們會選擇性地欣賞別人的優點,忽視別人的缺點。
畢竟人無完人,你無法改變別人的缺點,那便從提升自己開始。
當你足夠強大,那些你討厭的人,也會慢慢變得“順眼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