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感受不到的,其實從未發生,比如愛。我們體會不到的,也未曾有過,比如情。我們追不到的,也不用等待,比如心。
這不是一個強求的世界。一切因為我們發生的,都不會離開;一切因別人而發生的,都是過客。我們都只是娑婆世界的一粒微塵,做好每個人自己就足夠了。
有這麼一個故事,在一個熱帶地區,有一位傳教士決定帶幾位教區的村民乘坐飛機,讓他們感受一下飛行的興奮。當他們乘坐飛機飛越過他們的村莊、群山、河流,森林時,村民們只是偶爾向窗外望去,絲毫沒有傳教士所期待的興奮感。飛機落地後,村民們從飛機上走下來,沒有人因為這次神奇之旅而心情有什麼不同。傳教士急著想知道他們的感受,於是問他們:“這難道一點兒也不神奇嗎?我們飛到了天上,越過房屋,越過樹林,越過高山,見到你們從來也沒有見過的東西。”
村民們一臉漠然,其中一個村民表示:“這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昆蟲也能飛,鳥也能飛,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們飛起來非常高興。”
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福格爾說,美國人獲得的生活舒適程度甚至是100年前皇室貴族所無緣享受的,但又有幾個美國人的幸福感真正超過了百年前的皇室貴族呢?
西方神經學專家的研究告訴我們,人類感受快樂和幸福的潛能是有限的。我們原以為只要隨著財富的增加,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快樂,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仍然受到新煩惱的攪擾,即使我們擁有更先進的裝置和更舒適的條件,人的煩惱從來沒有中斷過。
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伊斯特林研究的結論是:就財富和幸福的關係而言,只有在貧窮國家,總體生活滿意度才與平均收入呈正比關係。只要最低生存標準達到了,這種相關性很快就會瓦解。人的慾望永無止境,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里,生活有太多的煩惱,要適時調整自己,懂得取捨,減輕自己的負擔。
1.成功就是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快樂就是接受你得到的東西許多人都在刻意追求所謂的幸福,有的雖然得到了,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智者說幸福是種感覺,就如同“佛”在你我心中;幸福的感覺,隨滿足程度而遞減,與人的心境心態相關。得之愈艱,愛之愈深;擁有幸福,常思艱難。一個人總是感覺不到幸福,是自己最大的悲哀。幸福是種感覺,不知足永遠不會幸福!
《普曜經》上說:你對於欲樂的欣悅,將像飲用鹽水一般,永遠無法帶來滿足。而人類為何要自討苦吃呢?大多數人終其一生窮盡各種手段,浪費大量金錢、時間和體力去追逐毫無裨益的事物,把生活弄得繁瑣之至,終於像蝜蝂一樣壓垮了自己。
一位智者說:“誰都無法揹著包袱游上岸。”
所以,卸下多餘的慾望甩掉那些剝奪了個人時間、空間、金錢、體力的包袱,擺脫無法提升生活品質的累贅,你的生活將大為改善。
曾經,有個名噪一時的畫家想畫佛和魔鬼,但是在現實中找不到他們的原形,所以很著急。
一天,他在寺院朝拜的路上偶遇了一個人,被他身上的那種氣質深深地吸引了,於是他上前對那人許以重金,條件是他給畫家當一回模特。畫家的作品完成後十分轟動,畫家說:“那是我最滿意的一幅畫,因為那人身上具有一種清明安詳的氣質,讓人一眼便認定他就是佛。”
畫家按承諾付給了那人很多錢。
又過了一段時間,他準備畫魔鬼了,但這又成了一個難題,到哪裡去找一個合適的原形呢?他探訪了很多地方,找了很多各種各樣相貌兇惡的人,但沒有一個人的形象讓他滿意。
最後,他終於在監獄中找到了非常符合他心目中魔鬼標準的人,而當他面對那個犯人的時候,那個犯人突然在他面前失聲痛哭。畫家很奇怪,就問怎麼回事。
犯人說:“我就是你當初畫佛時找的那個人。”畫家非常吃驚地說:“不可能,我畫佛找的那個人氣質非凡,而你看起來活脫脫就是一個魔鬼。”
那個人肯定地說:“是你把我從人變成了魔鬼。”
畫家問:“我做了什麼讓你變成了魔鬼?”那個人說:“自從得到你給我的那筆錢以後,我就去花天酒地、尋歡作樂。到後來,錢花光了,而我卻已經習慣了那樣的生活。於是我就搶錢,還殺了人,只要能得到錢,什麼樣的壞事我都去做,結果就成了今天這個光景。”
有位智者說:“成功就是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快樂就是接受你得到的東西。”一位好萊塢明星曾經說:“不管你的床鋪多麼寬大、多麼柔軟,多麼溫暖,你還是得起床。”
你可以算算自己擁有多少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好福氣,然後慢慢享受那些你早就擁有、卻從未珍惜的福分,再想想忙碌的生活讓你放棄、損失、遺忘了哪些值得珍惜的事物。
2.人之所以活得累,一是因為太認真,二是因為太想要人之所以活得累,一是因為太認真,二是因為太想要。慾望和誘惑,迷亂了心,常常讓我們掙扎在追求與放棄之間,糾結在取捨與得失之間。其實,當我們快樂時,就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我們痛苦時,就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放下”兩個字是佛教中反覆出現的用語。據說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位五通梵志,這位梵志很會說法,有很多人慕名來聆聽,天上的神人也來聽,還會有天女散花,甚至他還感動了閻羅王來聽法。
閻羅王聽了法後非常感動,但他知道梵志的壽命已快到盡頭,而且死後,既不是昇天也不是成道,而是要到地獄裡受審。閻王十分不解,這麼一個能說會道的修行人,怎麼會是這種結果?
閻王深感憂愁,梵志看到了,就問閻王為什麼煩惱?閻王道:“你說法說得這麼好,感動天女散花,可惜你快死了,死了以後要到閻王殿來受審,因此我感到非常悲傷。”梵志一聽,趕緊問閻王有沒有方法能得到解脫。閻王回答:“我自己也是在生死輪迴當中,所以沒有方法讓你得到解脫,你還是去請教釋迦牟尼吧。”
於是,梵志立刻拿了兩束花,去拜見釋迦牟尼。梵志見到佛陀時說:“世尊,我不求名、不求利,我是來求道的。”佛問他:“道有大乘道、解脫道,大乘道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廣積福慧資糧,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圓成佛智;解脫道是在我們這一生,就了生死、證涅槃,你要求什麼道?”
梵志回答道:“世尊,佛道實在長遠難求,我就求解脫道吧。”佛陀道:“好!那麼你現在‘趕快放下’。”梵志聽了,弄不清要放下什麼。佛陀說:“你手上的花要放下。”梵志就把花放下,兩手合掌,恭敬地等待佛陀開示微妙法門。
但佛陀接著又道:“放下!”梵志一聽,非常迷惘地說:“世尊,我已把花放下了,還要放下什麼呢?”佛陀說:“你這兩隻手也放下。”梵志於是恭恭敬敬地把手放下,但是心中充滿了疑惑,心裡不停地想:“花放下,手也放下,這是什麼道理?我在洗耳恭聽,為什麼沒有說法?為什麼還要放下?這是什麼意思?”
這時,佛陀又說:“還要放下!”梵志就問:“世尊,我身上什麼東西都沒有了,還要放下什麼呢?”佛陀說:“把你能想的這個心也要放下。”
既然快樂和痛苦都不是永恆的,當生起妄念的這顆心也能放下的時候,我們就不會為取不盡的慾望、放不下的執迷而痛苦,煩惱自然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