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靈性要用心去感受,不要用腦去思考。

靈性覺醒不是思考的結果,而是感受的結晶。

現在,人人都是思考的高手,但遺憾的是,

我們在對問題窮追不捨的思考過程中,

卻喪失了心靈感受的能力;

我們雖然找到了貌似正確的答案,

卻對奧妙和難以控制的事物失去了耐心。

於是,我們越思考,焦慮和痛苦就越多越深。

它們猶如遊離心頭的鬼魅,招之即來,揮之不去。

面對這樣的困惑和傷感,我們將何去何從?

唯一的辦法就是放棄思考,用心感受。

而最能幫助我們去感受的則是:聽故事!

故事超越了語言,直達人的心靈。

故事讓我們拋棄了教條的束縛,恢復了人們的感受力。

下面這個愉快的小故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一位主教乘的船要在一座荒島逗留一天,於是他打算好好地利用這段時間。他沿著海濱慢慢地踱著,不期遇到了三個在補網的漁夫。三個人用半生不熟的英語告訴他,幾百年前,他們的祖先就皈依了基督教。“俺們是基督徒!”三個人相互指著對方,驕傲地說。主教深受感動,問他們可知道禱文?他們說從沒聽過,主教聽了大為震驚。

“那麼,你們祈禱的時候說些什麼?”

“俺們抬頭向天,唸叨:‘俺們三個人,你們三個人,可憐可憐俺們吧!’”

這種原始、直白的另類禱文叫主教驚訝不已,於是他花了一整天的工夫教他們祈禱。漁夫們學起來很吃力,但三個人也很賣力。第二天離島之前,聽著三個人一字不落地背誦整段經文,主教心滿意足。

幾個月後,主教碰巧又經過這座小島。在甲板上做晚間祈禱時,他想起荒島上的三個人,心裡一陣欣慰,由於他的耐心教導,現在,這三人已學會了如何祈禱。他正想著,猛一抬頭,只見東方有一點亮光,隨著亮光離船越來越近,主教大吃一驚,他看到三個身影在水中向船奔來。船長下令停船,乘客們一下子全擠到船舷邊,扒在欄杆上,探身觀看這點亮光。

等三人走近了,主教認出,那正是他的三個漁夫朋友。“主教!”三個人喊道,“俺們聽說你的船要往島邊過,就趕緊跑來見你。”

“你們有什麼事?”主教肅然起敬。

“主教,真……真不好意思。俺們忘了那些祈禱詞了。俺們說:‘我們的天父,願你的名受顯揚,願你的天國降臨……’然後俺們就忘詞了,俺們經常為此爭論,禱告時俺們常常思考應該用那些詞語,後來,奇怪的事發生了,我們越禱告越焦慮,越禱告越煩惱,與以前大不一樣了……麻煩你再教教俺們吧。”

主教頓時羞愧難當,連忙說:“你們回去吧,我的朋友,以後祈禱,你們還說:‘俺們三個人,你們三個人,可憐可憐俺們吧!’”

在這個故事裡,漁夫們為了記住那些華而不實的祈禱詞,

用腦的思考取代了心的感受,

於是他們再也無法虔誠地祈禱了,

因為他們在思考中喪失了心的感受力,

自己越禱告就會越痛苦。

靈性的覺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切感受。

思考影響大腦,感受觸及靈魂。

下面是一位心理醫生的故事,他進一步說明了思考和感受的區別:

有一次,我去找一位資深的牧師懺悔。在懺悔的過程中,我原原本本地說了一遍讓自己備受困擾的行為,特別是這些年來逐漸顯露的冷漠感和頤指氣使的傾向。接著又談到我最近從書中、特別是參加團體活動中認識到的自己,然後,我說,這些行為似乎跟我曾經飲酒有關。說完,我滿眼困擾地望著懺悔師,等待答覆。

這時候,那位滿頭銀髮的懺悔師輕輕地拍了拍我的手,問道:“我的孩子,你是需要寬恕,還是要個解釋?”

解釋需要的是思考,寬恕需要的是感受;

思考產生答案,感受慰藉心靈。

我們不能用邏輯推理來得出這樣的結論:自己是不完美的!

思辨得出的結論對靈性的覺醒沒有絲毫幫助。

我們只有透過心靈的感受,

讓身心的每一個細胞都親身感受到這種不完美,靈性才會覺醒。

譬如,要感受謙卑,

我們花上一年的時間去思考,還不如跪下磕三個頭,

因為思考雖然讓謙卑富有了意義,但身體和心靈卻沒有任何感受,

跪下磕頭雖然動作簡單,但卻讓身心感受到了謙卑。

所以,靈性覺醒最大的障礙不是痛苦和煩惱,

而是麻木不仁。

痛苦和煩惱表明我們還有感覺,

麻木不仁表明心靈已喪失了感受力。

一位埃及智者說:“麻木不仁是萬惡之源。”

靈性說到底就是一種感受事物的方式,

這種方式能左右我們觀察和感知世界的視線,

影響我們的直覺,並最終讓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

在靈性的感受中,有三個關鍵的因素:所見、所感和所選。

靈性的感受來自健全的心智,是所見、所感和所選三者的結合。

感受高於感知,因為它還涉及到了解;

感受不侷限於所見,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感受不侷限於知道,還需要實踐;

感受不侷限於觀察生活,而是要去生活;

感受不僅要思考愛,更要去體驗愛;

感受不僅要思考痛苦,更要去經歷痛苦。

心理學中有一句著名的話:“每個人看見的都是他希望看見的。”

所以,我們的肉眼看見的並不是真實的東西。

一個人穿了一件紅色的衣服,上街之後,她就會發現街上穿紅衣服的人很多;如果第二天,她又換了一件黑色的衣服,那麼,她就會發現穿黑衣服的人很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原因就在於,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情結: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以自我為中心,人穿上了紅衣服,他就會更多地關注紅衣服,於是,他就會發現穿紅衣服的人很多。其實,穿紅衣服的人不會因為你穿而增多,也不會因為你不穿而減少,我們之所以會得出多的結論,全是因為自己的內心。

這種情況比比皆是,買了股票的人,看見的全是股票要漲的好訊息,賣了股票的人,看見的全是股票要跌的壞訊息。好訊息和壞訊息都明擺在那裡,為什麼人們卻看到了不同的東西呢?因為人總是根據自己的希望去選擇看什麼,不看什麼。從這個角度來看,投資不僅僅是個經濟學問題,也是一個心理學問題,更是一個靈性覺醒的問題。因此,要想看見真實的東西,我們就要從內心入手。一個人想得太多反而會看不見。相反,如果我們心中沒有希望和想法,就能看見事物的真相。

中國的神會禪師說:

“見無物,乃真見、常見。”

內心清淨,沒有雜念,我們才能看見真實的世界

但很多人都是從內心的慾望、憤怒和恐懼出發,去看待周圍的一切。

人的內心就像一面鏡子,慾望、憤怒和恐懼就像是鏡子上面的汙垢,

如果人的內心有了這些汙垢,

那麼,他看見的事物就會是扭曲的、不真實的。

所以,當我們對別人生氣的時候,要看看自己內心的憤怒;

當我們勝利的時候,要看看自己內心的驕傲;

當我們抱怨的時候,去看看自己內心的焦慮。

因為感受隨我心生。

人之所以會出問題,往往不是因為他們有了錯誤的想法,

而是因為他們選擇了錯誤的角度。

從驕傲的角度,我們看見的一切都很渺小;

從悲觀的角度,我們看見的是滿目憂傷。

這些錯誤的角度讓我們鑽進了牛角尖,

看到的都是一些子虛烏有的事物,背離了真實的生活。

錯誤的角度導致虛假的幻象;

虛假的幻象導致心智的迷惑;

心智的迷惑最終導致心靈被分割。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個故事:

一次,有人走到一位猶太智者跟前說:“先生,我很想懺悔,可又不知道怎麼做。”

猶太智者說:“如果你想知道犯錯的感覺,知道怎麼做嗎?”

這個人回答道:“這還不容易,我先犯次錯誤,然後就知道了。”

猶太智者說:“這就對了,你先懺悔,隨後就知道怎麼做了。”

不要想得太多,敞開心靈去做,去感受,去體驗,我們就會明白一切!

29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健美皇后馬華:41歲英年早逝,5年後,正軍級父親隨她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