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在某個不經意間,你就活成了你討厭的樣子。"
有很多人都想過這個問題“要是能從來,會不會不一樣”。
其實答案可能會很殘酷,那就是並沒有什麼不一樣。而且,你會活成了你曾經最不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總是會有很多的想法,追求自由、希望過上精彩的人生。即使是長輩告訴你不要走的彎路,年輕的時候還是一腔熱血、自命不凡,總覺得自己是獨特的,並不會和父母犯一樣的問題,直到某天撞得頭破血流,才突然明白。
但即便如此,如果讓你重來一次,可能你還是會做當初的選擇,因為年少無所畏懼。更何況自己走過的路才算是真的路。
不過也不必擔心和父母變得一樣就很糟糕,因為每個年齡段都有它的美好時光,等到你經歷了就可以更客觀地去體會。
人會變得越來越世俗,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我們會從追求享樂主義到肩負責任,會從開放到逐漸保守,當一個人身上揹負的東西越來越多的時候他就不敢再和以前一樣了,也就會逐漸膽小了。年輕人啥都不怕,秉承著“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精神可以勇闖天涯,而中年人有老有小、工作正處於非常關鍵的時刻,他身上的角色會承擔得更多,這就讓他更難自由。
不過有意思的是,可能某天等老頭老太太退休了,你會覺得他們又變得可愛了,因為卸下了重擔,他們又可以開始做自己了。就像你現在出去玩,發現出來最多的還是年輕人和老年人,或者那種閒到實在沒啥事幹的有錢的中年人。
人會在某天和父母變得很像還有一個原因是基因和環境。前幾天,我和一個朋友聊天,朋友說我“你怎麼和你爸爸一樣,還是像個小孩子”那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可能你和父母原本就是相像的,只是呈現方式不一樣。比如我父親表現出來的不成熟一面,在於他一直對家庭沒有擔當,永遠只顧著眼前的快樂卻不會考慮以後的事情;而我呢,就是實在太喜歡玩了,我們兩個人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不過我看起來略微自知一點罷了。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難道你的父母真的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嗎,你沒有完整經歷過他們的人生,從你的視角得出的結論又是否真的可靠呢。
這可不好說。
我們會聽到這樣一種說法,不管你的原生家庭幸福或者不幸,這個家庭長大的孩子在長大後的初始階段大多數會有兩種方向,一個是和自己原來的家庭很像,一個是看起來完全不像。比如我認識一個小姐姐,她父母離異,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相信婚姻,即使初戀和她青梅竹馬,可她總是沒有安全感,也不相信這個人可以和她一起共度餘生,最後兩個人還是分手了。不過當你可以意識到這種基因和文化環境帶來的影響的時候或者有另外一個人可以幫你走出來的時候,你就會有不一樣的選擇。這個小姐姐後來遇到了另外一個人,她說這個人給了她想要的依賴感和安全感,特別討厭孩子的她居然連著生了2個孩子,這是她以前從未想過的生活。還有一個女孩子,家庭比較幸福,但她不想結婚,也得到了父母和朋友的支援。都挺有意思的。
不同的人生體驗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你覺得開心就好。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身份認同”或者說“心理投射”。有時候我們抗拒一件事是因為透過這件事看到了自己。比如你變得像父母,其實你是發現自己變成了和父母一樣的普通人,你無法接受為什麼自己只能做這樣的一個人。
但生活的節奏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這樣的:你先接受父母是普通人,然後接受自己是普通人,最後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如果大多人能夠明白這一點,也許就能少很多痛苦了。就像網上流行的這張圖一樣。
即使是個普通人,生活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在接納自己的基礎上,每個人都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
其實不要擔心是否變成了你最討厭的人,而是真正地要問你,這是你人生想要的選擇嗎。如果是的,那就好好過。如果不是,那就在肩負責任的前提下努力地給自己一點點空間,讓自己在那裡感受到自由和熱情。
人的一生雖然是要和別人相處的,但終究只能自己和自己達成和解。
可能,有時候這就是活著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