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契訶夫說過:人的一切都應是美的,外貌、衣裳、靈魂、思想。

若想世界愛你,就要先愛自己。

此刻,就是我們生命中最年輕的一天。

趁著時光正好,不要在最好的年紀,活的最便宜。

性格寫在唇邊,幸福露在眼角。

理性感性寄於聲線,真誠虛偽映在瞳仁。

站姿看出才華氣度,步態可見自我認知。

表情裡有近來心境,眉宇間是過往歲月。

衣著顯審美,髮型表個性。

職業看手,修養看腳。

這些話看起來有些絕對,卻也說明了一個道理:

這是一個看臉看細節的時代。

美國前總統林肯曾親自面試一位應聘者,幕僚覺得那人不錯,但林肯最終卻沒錄用他。

幕僚問林肯:“您是覺得他能力不行嗎?”

林肯回答:“不,我不喜歡他的長相!”

幕僚不解:“長得不好看,也是他的過錯嗎?”

林肯回答道:“一個人35歲以前的臉是父母決定的,但35歲以後的臉卻是自己決定的,一個人要為自己35歲以後的長相負責。”

一個人的顏值,就是他的隱形名片。

外表精緻的人,會遭到這個世界偏心般的對待。

在生活中,我們隨時都可以看到外表精緻帶來的優勢:

兩個同等能力的人,外表精緻的更容易在面試中獲勝,拿到好的工作;

兩個年齡相仿的人,外表精緻的更容易收到來自異性的邀約;

兩個付錢一樣的人,外表精緻的就連食堂打飯的菜都會更多一些

……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第一印象效應”,即你和對方第一次見面的形象,基本上就決定了你們以後的交情。

乾淨大方、穿著得體,這樣的人,才能給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生也會擁有更多機會。

02 最高階的精緻,是內心的豐富

鄰居趙阿姨,今年40歲,名下有三套房,但她的生活卻很糟糕。

她有一輛奧迪車,卻因為怕費油很少開出去;她不敢逛商場,不敢旅遊,不敢買喜歡的包包……

凡是與錢有關的,她都變得猶豫且畏懼。

她不敢消費,不敢享受,她的眼裡只有金錢,從不考慮自己的感受,於是她拼命地賺錢來填補自己的內心。

而用賺錢的忙碌來填補內心的貧乏,只會陷入越來越忙的迴圈中無法自拔。

本來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爛,但她卻並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

無獨有偶,周阿姨也剛剛跨過40歲的年齡,卻能把普通日子過成詩。

清晨,她安靜地坐在窗邊看書喝茶。

中午,她在廚房為家人做上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午餐。

下午,她去山野摘了鮮花,把花捧回家插在粗糙的陶器裡,滿室餘香。

晚上,她會換上運動服,迎著夜風慢跑。

她的家並不奢華,但是每個細節都美得恰到好處,漂亮的餐具,悠揚的音樂,淡淡的花香,整個房間都瀰漫著優雅的氣息,體現了她的獨特品味。

不管什麼時候看到她,你都會覺得,她就是美好的代名詞。

可是,沒有人知道她所承受的生活重壓。

老公因車禍去世,兒子正在上學,上面還有四個老人,自己的事業也因為疫情受到重創。

壓力再大,她依舊昂起高貴的下巴,用一顆強大的、向善向美的心去面對每一天。

真正的精緻,其實從來都不貴。

它不一定要用金錢支撐,但一定要用豐富的內心去體驗。

買不起上萬的骨瓷餐具又如何,鋪塊乾淨整潔的桌布,拾來一個廢棄的竹筒子,插一支含苞待放的花也很美。

即使生活帶走了你的權與利,卻帶不走你心中的星辰大海。

內心豐富,才是最動人的風景。

03 不斷提升自己,去擁有精緻的靈魂

活著的每一天都尤為珍貴,一個注重不斷從外在與內在提升自己的人,可以在生活體驗中找尋到屬於自己的樂趣,把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快樂自己,也愉悅旁人。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呢?下面給大家推薦一些簡單有效的方法。

第一、運動。

達芬奇說過,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越是忙碌,越是覺得累,越是要運動,酣暢淋漓地跑個步、跳個舞、打個球……

一次運動,就像是一次排毒和救贖,排除身體和情緒的毒素,拯救逐漸疲憊的靈魂和精神。

除此之外,它能分泌一種“快樂素”,讓身體、精神、心理都能悄無聲息地充滿活力,讓你的身體保持健康狀態。

第二、閱讀。

關於閱讀的好處,有很多,比如:

讀書可以讓你考高分;

讀書可以讓你比爸媽有出息;

讀書可以讓你有更多選擇的權利……

但我所欣賞的,是楊瀾所說的一段話:

“有人會問,女孩子上那麼久的學、讀那麼多的書,最終不還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

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透過閱讀,我們可以實現精神世界的圓滿,去遇見那個閃閃發光的自己。

第三、旅行。

世界那麼大,一定要去看看。

都說旅行能改變人生,其實,旅行只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出口,讓生活的情緒和壓力透過另一種方式去宣洩出去。

每一年出去旅行幾次,我們的生活和心態也會隨之發生改變。

它能給你開啟一扇門,讓你去發現新的東西,新的自己。

一個人到過的地方越多,看過的風景越多,格局也會更大。

7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我的2021,再也沒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