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老人們常說三窮三富才到老,一輩子的路總是坎坷漫長,沒有多少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

也許年輕的你此時還不如意,羨慕別人的風光無限,但年輕風光老來憂的人生才是最可悲的。

聽聽這些年輕風光老來憂的故事,給我們提個醒,趁年輕,防微杜漸,讓我們的晚年更溫暖美好一些。

曾經她也是農村裡的富裕戶,晚年卻食不果腹

姥姥家有個鄰居,家裡有三個兒子,男人只是泥水匠,但是和水利局的某領導關係較好,每年有做不完的工程,年年的水庫圍堤加固都是他攬著活招呼別人幹,收益很可觀。

女人在家餵雞養豬伺弄莊稼,老大老二兩個兒子都跟著爹學手藝,小兒子上學,五口之家日子過得相當富裕。80年代在周圍村裡算是首富,最早買了東方紅拖拉機,跑點農村的運輸。

仗著能掙,給老大老二娶媳婦時花光了全部存款,很是風光。以為在攢兩年錢,給老三風風光光的娶個媳婦兒根本不是事兒。誰知男當家的突然得了疾病走了,光剩下女人就沒那麼能耐了。

幾年後老三長成大齡青年了,兩個嫂子都把各自的錢袋子捂得很緊,娘一個人土裡刨食根本攢不下多少錢,好不容易給老三從遠鄉里說了個窮媳婦,小兩口都嫌娘窮也沒個好聲氣,剛結婚立馬和娘分了家。

女人常年一個人地裡勞作,得了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病,再也受不了累。別說下地幹活了,自己走道都費勁,經常自己連熱乎飯都糊弄不出來。三個兒子沒有敢湊前的,三個兒媳婦都把自己男人看緊,生怕出錢出力。

曾經紅極一時的供銷科長,後來的階下囚

80年代家裡有轎車的可不多見,小鎮的一戶人家卻同時擁有兩輛:分別是三菱和尼桑,這是當地供銷社供銷科長家的。

50歲以上的人都應該知道,當年的供銷社是多麼的吃香。那時候還是計劃經濟時代,糧棉銷售和農資採購都離不開供銷社。

沒有關係買不到農藥化肥,有了關係孬糧可以當做好糧的等級賣上好價錢,廣大農民多麼的巴結供銷社職工,供銷科長有多牛更不用說了。

科長家倆兒子學習不好,是標準的公子哥,渾身上下名牌,衣食起居有保姆伺候,天天都是專車接送上學,是小鎮上出了名的不敢惹。

幾年後體制改革計劃經濟變為市場經濟,供銷社再沒有壟斷經營的資格,職工幾乎發不出工資了。這個科長也進去了,聽說是貪汙受賄吃回扣,數額很大。

如今科長大人終於出來了,退休資格都被取消了,兩個兒子也不成器沒本事養自己何況養老?70多歲的科長靠做環衛工來維持生計,也是叫人覺得怪可憐。

曾經搞運輸財源廣進,一招輸,家徒四壁

80年代能搞運輸的都是有本事的人,老家有個鄰居就是這樣的能耐人。男當家的跑運輸,四個兒子都精明強幹。

剛改革開放時,男當家就辦了停薪留職,又湊了些錢買輛貨車跑運輸。那時候真是錢好掙,他家很快就富甲一方了。

可往往人心難盡蛇吞象。有錢後,這鄰居家又辦理了客車運營專用線,壟斷了去市裡的客運生意,鈔票如流水般的湧入他家。

老父親和大的哥仨負責押車,好讓每輛車上都有自己的人,以防被別人鑽了空子。為了名利雙收,花重金把學習不好的小兒子,送去英國讀自費大學。

原指望鍍了金的小兒子回來再創家族輝煌,家裡卻先出事了。北方的冬天往往冰天雪地,對出行是很大的挑戰,他們家的好運氣在一個冰雪天的路面上止步了。

自家兩輛車的冰上相逢,釀成了悲催慘劇,造成了自己倆兒子和若干乘客的傷亡,所有家底子都不夠賠付的,小兒子國外的高昂學費也支撐不起,使得家徒四壁還外債無數,日子足夠悽惶。

年輕時沒兒沒女的她,曾逍遙自在,老了才知道悽苦

婆婆村裡有一個老太太,年輕時也算是個風光人物,可惜老了無依無靠,吃了上頓沒下頓。

這老太太一輩子沒孩子,老頭給大隊裡做飯,她也天天去幫忙,見天把自己收拾的頭光腳淨,頭髮都要擦頭油,亮亮的,在鄉下人群裡很是漂亮出眾。

每天在大灶上幫廚,接觸的都是村裡鄉里的領導,對出大力的莊戶人根本都不屑一顧,對天天拖拉著的孩子油頭垢面的婦女根本都不放在眼裡,永遠都是頭抬的特別高,一個村子住著也不和誰主動打招呼。

我見到這老太太時,她已經很老了,眼睛也看不清事兒了,一個人走不了多遠的道兒。老頭去世後,她就經常拄著柺棍在門口喊三兒。

三兒是過繼的老頭親戚家的孩子,老頭走了以後,這孩子也跑回自己家了,根本不聽老太太招呼。可憐這老太太,經常一天吃不上口飯。

村裡給的糧呀油呀肉呀等福利也被親戚們偷跑了,有時候鄰居們看不過眼了會去給他口吃的,畢竟不是頓頓有天天有。這時候,她開始羨慕別人家有兒有女有福氣了。

後來這老太太摔了一跤癱瘓在床,也沒人管他,開始還能聽到她在屋子裡喊三兒,後來也聽不到了。他什麼時候走的沒人知道,大隊派人給安葬的,說是瘦的皮包骨頭。

老話說,年輕受貧不算貧,老了受貧才是貧,年輕時別怕受苦,多出點力多做點好事,到老了能有個善終也是好的

13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失去母親,我從心生怨恨到原諒一切,終於能釋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