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說:“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
人是喜歡群居的,合群是本能。當一個人越來越不合群的時候,往往是經歷過太多不愉快的事情,或者習慣了靠自己,不再隨便求人。
其實,沒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適的群。“不合群”是換了一種方式與人交往。
01
不合群的人,往往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泰戈爾說:“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
人生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當你成長的時候,身邊的人,慢慢拉開了層次,從熟悉變的陌生,從一起奮鬥到各自安好。
比方說,曾經在一起讀書的同學,當初大家都朝著理想的目標前進,慷慨激昂地趟過了青春的河流,後來,大家走出校園,各奔東西,從事不同的工作,在不同的地方。再後來,同學聚會的時候,大家的層次就不一樣了,有人混得風生水起,有人越來越落魄。還有的人,變成了缺德的人,不再是那個單純的少年。
有句順口溜說:“不如開個同學會,拆散一對是一對。”這句話有些難聽,但是很現實,總有一些同學,連聚會的目的也不單純了。再相聚,已經毫無意義,相見不如懷念。
當你和一群不友好的人在一起,你會發現自己很孤獨。大家都在附和著群裡的主角,說著虛偽的話,只有你靜坐一隅,看透了他們。你越明白,你越有一種想要逃離的感覺。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忽然發現自己壓根就沒有朋友。不是自己遇到的人太少了,而是曾經遇到的人,都是衝著某種利益而來,並不是真心交往。
有人說:“你有沒有朋友,借一次錢就知道了。”真的,談錢就傷感情,當你開口借錢的時候,別人就會躲著你,就怕你借錢不還。似乎,貧窮成為了某些人眼裡的“瘟疫”,都怕傳染。
趨炎附勢的人多了,雪中送炭的人少了。當你看透了這個事實,你就不想合群了。人與人交往,都不真誠了,不屬於自己的群,就別擠了,寧願一個人獨自走路。
02
不合群的人,往往是自己沒有利用價值。
《論語·衛靈公》裡寫道:“道不同,不相為謀。”
如果別人和你不同路,你又和別人在一個群裡,那麼兩個人就是互相制約的關係,走得快的人,總是要坐下來,等一等走得慢的人。等得太久了,就會有脾氣,就懶得等了。
別人可以幫你一時半會,但是不會幫你一輩子,你還得靠自己站起來。
我的一個兒時玩伴老林,讀書的時候,成績真的很糟糕,就是別人教他,也不開竅。老林讀書的時候,很自卑,連村裡的夥伴們都懶得和他玩。大人們常常告訴自家的孩子:“別和老林一起玩,他會把你帶壞的。”
現在,老林在東莞辦了一家電子廠,雖然規模不大,但是他也算是村裡的“紅人”,他的年收入有二三十萬。這樣的一份收入,在村裡應該是佼佼者了。有的村民,估計一輩子都賺不到這麼多錢。
此時的老林,生活熱鬧多了。不是他很喜歡熱鬧,而是求他幫忙的人多了。很多村裡人,去了東莞,一時半會沒有找到好的工作,就在老林的廠裡借宿。老林也很熱心,幫助好幾個村民找到了工作。
其實,人與人交往,本質上就是“互相利用”的關係,如果你沒有利用價值,那麼你就別加入群了,因為誰都看不起你。
當一個人不夠優秀的時候,也沒有多少群可以加入,似乎所有的群都不合適。那些窮人的群,你看不上,那些富人的群,別人又看不起你。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當你想要高攀別人的時候,起碼你自己也要有利用價值,也是一個不賴的人。
03
不合群的人,也有自己的小圈子。
如果你認真觀察,你一定會發現,那些不合群的人,並不是一個親戚朋友都沒有,而是他的圈子小一些。
比方說,一個不喜歡參加同學聚會的人,他並不是和所有的同學都斷交了。他還會和某幾個同學常常聯絡,他們才是同一個層次的人,或者在某些利益方面,達成了共識。
比方說,一個喜歡小偷小摸的人,不管走到哪裡,都被人排擠,個個都怕惹麻煩。可是小偷也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他也會加入一些“不三不四”的群,和群友一起商議著見不得光的事情。
當一個人越來越不喜歡社交的時候,其實是對社交失望了,習慣了做一個不往群裡走的 人。
當一個人喜歡獨處的時候,其實是找到了合適的生活方式,是在暗下決心,一定要進步。一個人看書,一個人看風景,一個人思考,一個人奮鬥,總有一天,一個人也會慢慢崛起。
有人說:“孤獨是優雅的禮服,獨處是一瓶香醇的老酒。”
當一個人外表很冷,內心卻很暖的時候,就不怕一個人獨自走路了。沒有人溫暖自己的時候,就學會自己溫暖自己;當有人願意同行的時候,也無需拒絕。有沒有合適的群,一切順其自然。
哪有人拼命拒絕合群,不過是沒有找到合適的群,不過是害怕被群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