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當代女性的生活壓力之大、不如意和委屈之多,穿梭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看不到未來、前途茫茫,忙碌的勉強維持生計的工作、付出努力卻沒有相應回報的教育和孩子、每天拿著手機不斷髮出抱怨卻不會伸手撿起垃圾的丈夫……這種沒有希望的生活似乎成為女人的日常。外面明明陽光遍灑大地,女人們的心卻寒冷異常,如果有一千個太陽,會不會讓讓沉寂的心發出燦爛的光芒?)

一路走來、磕磕盼盼,眼裡只有自己的心思和悲哀,感覺世界不公、上天不平,生活不如意卻無處訴說,壓力大得只能選擇沉默。悲哀的活著、苟且的活著,男人如此,女人更是如此,如果能勇敢的打破思維的牆,是不是就能捕捉生活的希望?花了三天讀完這本書,《燦爛千陽》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繼《追風箏的人》後的又一部力作,這是一本與阿富汗有關、與戰爭有關、與人性有關、與希望有關的書。

閱讀的過程也是心酸與悲憫的過程……作者以阿富汗的戰亂為背景,橫跨30年時空,用簡練、生動、並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繪了阿富汗舊制度與新時代更迭交替間苦苦掙扎的婦女。對阿富汗這個國家知之甚少,只是偶爾從新聞聯播的國際新聞中看到穿戴布卡,僅露出一雙迷茫眼睛的女人以及戰爭後留下的千瘡百孔的建築和城市。戰爭下的人性是我們觸控不到的,這是一個不可寬恕的時代,殘酷、絕望、苦難的世界,需要用希望和愛來撫平。人性之惡、人性之美,真實的人性是獸性與靈性的彼此糾纏。從某些宗教的眼光來看,人是萬物之靈,人的靈魂是神聖的來源,超越一切自然法則,但這個“人”僅限於男人。女性是被男權制度歪曲且邊緣化的,她們甚至遠離男權文化的話語中心,所以在那樣的國家,幾乎所有能夠被描述為真正的人的活動都保留給了男性。

無法想象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伊斯蘭教酋長國”(這是新舊制度更迭下的產物),它的法律條例中除了明示各種規章制度外,特別對女性有一系列明確的章程:

女人們請注意:

你們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待在家裡。……如果要到外面去,必須有男性親戚陪同,否則會捱打,並押送回家;

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露出面孔。……否則會被毒打;

……不能隨意說話、不能與男人對視;禁止所有的女孩上學,女子學校將被關閉;禁止所有的女人工作;

……是的,你沒有看錯,這是一個國家的法律,人們在這種集權統治下戰戰兢兢地活著,而女人的地位低到了塵埃,在完全依附於男性生活中的女人們,因為被父權制度透過社會和信仰剝奪了各種人身權利,尊嚴和自由連她們自己都忽視了。

所以書中主人公瑪利亞姆的媽媽娜娜,一個從鄉下來的女僕,會發出這樣的感嘆:“每一片雪花都是人世間某個悲哀的女人嘆出的一口氣……”,幸福的人發不出這樣的感嘆。瑪利亞姆沒有完整的童年,她的母親娜娜狹隘而自私,因為無知,她不讓年幼的瑪利亞姆接受教育,她害怕瑪利亞姆離開她。她唯一能教給女兒的技能就是:“忍耐”,她認為:“女人在這個世界不需要學習什麼,會忍耐就夠了,而要讓你忍耐的事就太多了。”

同時她也不能明白孩子對於父親的期待和愛,扎裡勒每週兩小時的看望是瑪利亞姆唯一期待的溫暖。娜娜想盡辦法想要抹滅女兒心中扎裡勒的溫暖形象,因為她明白這個溫暖是扎裡勒為了虛偽的表面現象偽裝的,她更明白他是她們母女的唯一,而她們只是扎裡勒生活中的其中之一。所以她不敢讓瑪利亞姆對扎裡勒有太深的感情,娜娜的思維中,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屬品,在她明知道扎裡勒有三個合法的妻子,一堆兒女的情況下,她既不反抗、也不敢爭取,只是等待扎裡勒的安排,而他們的女兒卻用一輩子的痛苦來承擔這一切。

瑪利亞姆愛她的父親,因著這份愛,她非常渴望去看看父親的家、坐坐父親的沙發、和父親看一場電影……於是15歲的她不顧母親的威脅獨自去完成這沒有結果的行動。是沒有結果,因為父親沒有給他開門,連父親的面都沒有見到的瑪利亞姆不得不離開那豪華的房子回到泥屋,但是等待她的只有母親冰冷的屍首,母親認為會永遠失去這個女兒,選擇了自殺,這成為她一生的愧疚。娜娜結束了自私的、卑微的、短暫的一生,同時也親手掐斷了瑪利亞姆灰暗的童年,把她推進了更加沒有色彩的深淵。

(未完待續!)

13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在衰老的路上,為自己鋪好兩條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