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中秋賞月,還是平時觀月,都是件撥動心絃的事。月亮,總是帶給人以遐想,又有些深沉。文人賞月,易生感懷,“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用“賞”字也許不確切,但無論是賞,是觀,是望,還是隨便地看,常常會伴隨著遠望無奈的情感,空寂無依的情思,悲憫惆悵的情緒,懷鄉憂國的情懷。隨便摘錄幾句詩詞,便可看出一二: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秦觀)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杜甫)
看過“猴子撈月”的動畫片,也聽過“月宮玉兔”的故事,那都是些美好的記憶。不揣摩月亮的意象,不宣揚月亮的嬌美,在我的眼裡,月亮像是個老師,或是個學者,時刻都在關注,在思考,在默唸,在教誨,在用心,在發力。
浩瀚太空,一片蒼茫,無數的天體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執行軌跡;而月亮,則是特立獨行,它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在了無生機中,月亮選擇了感知。
宇宙是荒涼的,人類迄今為止還未發現地球之外的生命跡象,而月亮那明亮的眼睛,似乎豁然卻又深沉地思考著什麼。它的情緒很容易被感染,它為大地上的歡慶祥和而快活,也為人類的各種災難而頹喪。月亮又是害羞的,一會兒躲進雲層,一會兒露出面龐。它常以一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模樣,俯瞰著人間俗世。平時,它只吝嗇地顯露彎彎的形態,如婀娜少女,又似一灣湖水,宋代詩人王沂孫有“一曲銀鉤小,寶簾掛秋冷”,把彎月喻為“銀鉤”,頗為形象。當喜慶的時節來臨,月亮才毫無保留地展示出珠圓玉潤的身軀。
在冷漠的宇宙中,月亮選擇了脈脈溫情,格外關注人間煙火。宋人俞桂曰:“古今同此月,照破世間人”,這老宋也算是看透了世界,你瞧,月亮孤懸天上,不停地環顧宇宙,俯視蒼穹,注視著漆黑的大地。動物的棲息,人類的善惡,世道的變遷,都逃不過它的眼睛。即使有時飄來幾片烏雲,試圖遮住它的面孔,它也毫不退縮,會透過雲層的縫隙明察萬物。月亮在九霄之上,望遍四荒八極,惟有華夏大地,一片祥和景象,不由感嘆人間盛世。
在茫茫洪荒中,月亮選擇了內涵。月亮貌似清冷,內裡卻是溫暖的。人類登月之後,發現月亮的表面一片荒涼,而據美國科學家的分析研究,月球的內部與其堅硬的外殼不同,可能充滿了液態岩漿,有一顆火熱的心,並非“不近人情”。月映萬川,天人合一,對於人而言,有一顆善良的心、一個柔美的內涵,要比外表的容顏重要得多。
在枯燥貧乏中,月亮選擇了哲思。月亮時晦時明,時圓時缺,週而復始。它既是運動的,又是永恆的,物質不滅、生生不息的哲學精神給人以啟示,永恆的宇宙給人以思考。
在物競天擇中,月亮選擇了奉獻。月亮常常被人忽略,當暗夜來臨的時候,它無聲無息地現身於人們的頭頂上。它衝破黑暗,憑著一己之力,不停地散發著光亮。月亮給萬物生靈提供便利,給人們帶來希望和信心,它以自身的沉落,讓人們去迎接地球另一面的旭日東昇。哦,蒼穹有月不寂寥。
在地球人眼裡的風雲流散中,月亮選擇了凝聚。月亮比太陽小得多,它微微的光,絕比不過太陽;一個月亮的光和熱,能力有限。但是它懂得運用“群狼戰術”,“人多力量大”。它聚起周圍的星星們,漫天的繁星,都成了它的夥伴,於是,原本漆黑的夜空到處閃著夢幻般的銀光。月亮的表面看似平靜,但它卻凝聚著巨大的能量。它讓廣袤無垠的大海潮起潮落,它對自然氣候產生深刻影響,甚至對人的生理,都有不小的影響力。
在斗轉星移中,月亮選擇了遠離。老子曰:“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月亮與其它宇宙物體之間,恆久地保持距離,不遠不近,不離不棄。這使人想到社會交往上,人與人之間當然是心越近越好,而行為上保持適當距離,也不失為好的方式。有時候太近,摩肩接踵的,容易起摩擦,比如你去購物、存款、購票、安檢等等,都得排隊,要保持一定距離。這是規矩,也是一種文明。
在眾星爭豔中,月亮選擇了低調。在夜空中,月亮也是一顆星,是離地球最近的一個發光體,於是就有了“眾星拱月”之說。但它並不自傲。它作為發光體,甘心於作配角,只等太陽落山之後平靜出場,躬身而行,穿梭在暗夜的流雲之中。它不比太陽的光芒,也不比群星的燦爛;它歷來低調,不屑於和誰比試高低,它只想做好自己。可人們懂得,黑夜裡的一點光,有時候比白晝還要明亮,還要珍貴,所以,人們總懷著感恩的心情來賞月;但月亮卻不語,似乎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月亮普通如塵,月光清澈如水。它不稀罕白日的浮華和人聲鼎沸。在寂寥的夜幕中,它展示著思索中的靜謐,天生麗質,似米開朗基羅的斷臂維納斯,如羅丹那尊“思想者”,像一位富有修養的謙謙學者。
蒼穹之中,我選擇這靜美之月。
作者簡介
李錫文,散文作家,出生於“60後”,現任天津散文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山西財經大學新聞與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天津市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採風學會理事。出版作品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