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董卿說:讀書的“用”,不在眼前,不在當下,而是像甘霖雨露滋潤萬物之後,萬物所呈現的那種清新、新鮮、水靈時的生機勃勃,是看不見和摸不著的。它是一種無形之用,是一種潛移默化,它能融入你的血液、精神、行動之中,悄悄地對你的生活、環境發生作用,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你的人生軌跡。

由於疫情導致很多地方又開始了居家隔離的生活,當你重新整理聞到過度共情、追劇到全面劇荒、遊戲到摔機吐血之餘,有沒有挑戰一本好書的念頭。等待不是漫無目的的浪費時間,也不是終日擔心到惶惶不安,讀一本好書,從字裡行間感受閱讀的歡愉,用它撫慰心靈。

我們不妨翻開書,與自己做一次對談,借文字抵達去不了的遠方,借文字審視自己過往的種種,借文字開拓靈魂的深度和廣度。讀書是對閒暇時光最好的禮敬。在家的日子,恰是透過閱讀充實自我的最好時機,拾起塵封的書籍,感受墨香帶來的快意,一切封閉都是最好的修行。

還記得在武漢“方艙醫院”,清流哥引發閱讀熱。

一位年輕人躺在病床上看書的照片走紅,網友稱他為:“清流哥”。“清流哥”姓付,從武大博士畢業後去美國讀博士後,目前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書,研究方向是高分辨冷凍電鏡。

豆瓣上有個話題叫“抗疫時期的生活智慧”,很多豆友都在上面曬出了自己最近的學習成果。鋪開落灰的瑜伽墊、找出之前買的啞鈴;拾起了嶄新的考證教材;在家學起了廚藝;有人讀了之前收藏的很多書……

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忘記學習。因為疫情總會結束,生活還要繼續。

你信命嗎?原生家庭是“命”嗎?血緣親情是“命”嗎?你相信奮鬥能夠改變命運嗎?個人奮鬥是為了成功,還是為了每天都過得充實?大千世界,我們該怎麼安放自己,才叫和解?如果註定平凡,我們該怎麼辦?

梁曉聲一直被看做是中國平民的代言人,這是他獲得茅盾文學獎後的首部新作。這次他將視角,投向了一個總與中國人糾纏不清的東西:命。梁曉聲借用這本新作發問:你信命嗎?你是相信人定可以勝天?還是相信終究天命難違?這本書寫得是不僅是主人公的困惑,也是芸芸眾生的疑問。

《一彎新月又如鉤:趙珩自選集》是文化名人趙珩先生的自選集。趙珩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積澱和經年的生活感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鮮活的往時生活畫卷。全書分為三個部分:憶飲食——講述老饕的口腹之慾,透過美食見出人情和時代變遷的痕跡;憶風物——追憶飄逝的禮俗風物、舊時文人,記錄瀕臨逝去的中國傳統文化;憶故人——描摹老輩文人、學者的音容笑貌與交往點滴,從文字中找尋大師的風骨殘影。

書中懷戀舊人舊物,但是新月照樣每月升起,週而復始,關照人世,永無盡也……一部跨越半個世紀的個人雜憶,也是一部餘韻悠長的社會文化生活史。

2019年,5月日本期刊《文藝春秋》刊載了村上春樹的新作《棄貓——當我談起父親時》。2020年4月,這篇文章以單行本形式在文藝春秋出版,村上自己也稱,“這本小書對自己有著特殊的意義”。

2021年,《棄貓》中文版已經出版,在這本新作中,村上春樹冷靜地書寫父親的整個人生,將自己與父親漫長的隔閡、決裂與和解轉換為看得見的文字,毫不避諱地向讀者展示。書中也有真實的歷史,思考個體與集體間的對立,找尋單個人生與世界歷史間的關聯。同時,這本書也講述了村上生命中與貓相關的重要回憶:“貓和書就是我最珍貴的夥伴。”貫穿村上文學的根源問題,讀者或許能在這本村上的人生之書中得到傾訴和解答。

雖說人們對這種孤獨的美好是隨著年齡一點一點理解的,但是也有些人即便年齡增長,還是會被熱鬧的浮華誘惑,沉迷於自己並不需要的交友活動中。這樣的人也許只有在醉酒時才會找到快樂。醉酒的人會莫名地感受到一種被親近之人包圍的氛圍,而只要付出金錢,就可以製造出類似的氣氛;付出更多的金錢,甚至真的會有人圍上來。但這些結果的根源都是他們感受到了孤獨。在感到孤獨的時候,不要被擊倒,而要轉變心態,想著“這種孤獨中有我想追求的東西”。森博嗣《孤獨的價值》

森博嗣(MORI Hiroshi),1957年12月7日出生於日本愛知縣,日本小說家、推理作家和推理小說研究者。他在名古屋大學取得工學博士學位並擔任助理教授,從事研究工作,在任教同時開始創作推理小說。1996年,他憑藉《全部成為F》一書榮獲第一屆“梅菲斯特獎”,並以推理作家身份嶄露頭角。2005年3月他開始全職寫作。

群體的行為規律和成因,一直都是困擾科學界的難題之一。事實上,在過去10年中,研究人員就已經在嘗試用新的理論來理解諸如鳥類如何聚集、魚類如何游泳、大腦如何工作、選民如何投票、罪犯行為如何產生、疾病如何爆發以及生態系統如何崩潰等群體問題。

但這些研究始終都是在相對微觀的層面,而這本書的作者薩菲·巴赫爾用“相變”物理學理論,以更宏大的敘事,跨學科交叉思維解讀群體行為。

那,什麼是“相變”呢?相變是一個物理學概念,指的是物質在外界條件發生變化的過程中產生狀態突變的現象,從一種相轉變為另一種相。比如冰變成水、水變成蒸氣就是一種相變。

作者巴赫爾說,在群體組織裡實現“相變”最重要的突破往往源於“奇思狂想”(Loonshots),但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把這類人視為瘋子。

偉大的構想從誕生到實踐,往往每一步都很脆弱:二戰時發明的雷達起初只被視為“可笑的引信”,50年來拯救了1000多萬冠心病患者生命的立普妥曾三次走入絕境。

從青黴素的發現到靶向藥的誕生、從圖形計算到智慧手機的普及,幾乎每一個幫助我們治癒疾病、實現商業轉型的奇思狂想,都經歷過被嘲笑、被埋沒、公司分崩離析、實驗失敗專案叫停的情況。

那為什麼有的專案和團隊成功了?當新想法和固有的制度發生衝突時,又該如何做?這些問題都可以從物理學的相變中找到答案。

這也是全球第一本將物理學中的相變與人類組織行為結合的書。每一個讀者都會在這本書裡各種熟悉與不熟悉的場景中,感受到相變科學的魅力及其對個人工作、生活的巨大啟發和改變。

《阿瑟·薩維爾勳爵的罪行和其他故事》是一部由奧斯卡·王爾德創作的奇異短篇小說集,包括《阿瑟·薩維爾勳爵的罪行》《坎特維爾的幽靈》《沒有秘密的斯芬克斯》和《模範百萬富翁》,《W.H先生的畫像》是後來增補進去的。《王爾德奇異故事集》是其中文簡體全譯本。

與王爾德其他作品一樣,他的短篇小說同樣深受唯美主義和頹廢主義影響,並且內涵豐富。暗示的力量;不要隨意窺探別人的秘密;愛比生和死都更加強大;窮人在捱餓,而穿乞丐裝只是為了好玩的百萬富翁;毫無理由卻傾注所有的迷戀。每一個故事的寓意都留給讀者無限空間去琢磨,幽默魔幻的敘述風格下既有現實的荒誕,又有治癒人心的溫暖。

故事以其幽默、反轉、荒誕、微懸疑、微驚悚、微浪漫剖析了維多利亞時代的現實問題,同時也探討了人性的美與醜,探索著自我的複雜與矛盾。坐實了王爾德"故事大師"的美譽。

《法國大革命前夕的圖書世界》是新文化史大家、書籍史權威、《屠貓狂歡》作者羅伯特·達恩頓的*作品。故事圍繞一位來自瑞士的圖書銷售代表展開。1778年夏日的一天,29歲的讓-弗朗索瓦·法瓦爾熱動身上馬,開啟了一趟環繞大半個法國的公務旅行。他受僱於納沙泰爾出版社,任務是拜訪沿途書店,推銷書籍、查收賬目、安排貨運、調查市場。在歷時五個多月的行程中,他翻越汝拉山脈,沿羅訥河直抵地中海,橫穿法國中部地區,途徑里昂、馬賽、圖盧茲等重要城鎮。法瓦爾熱詳細記錄了沿途經歷。這份珍貴的旅行日誌無異於一場18世紀法國外省出版市場及圖書貿易的導覽。與它同樣完好無缺地儲存在納沙泰爾出版社檔案中的,還有上千份內容詳實的信件、銀行賬目、交易記錄,涉及出版業有關的各色人群。

羅伯特·達恩頓充分利用這批寶藏,在本書中描繪了一個處於歷史重要關頭的、人物鮮活、生機勃勃的圖書世界。達恩頓用精彩的浸入式書寫,帶領讀者走進圖書貿易的各個環節,並親歷競爭激烈且秩序混亂的18世紀圖書世界。當時市場上流通的是什麼書籍?這些圖書怎樣到達讀者手中?透過回答以上兩個問題,《法國大革命前夕的圖書世界》為讀者鋪陳了變革前夕法國社會閱讀和基層人民生活的全景畫卷,以及塑造今日世界的革命性變革醞釀之時的歷史微觀圖景。

騎士盔甲、弗里德里希大帝的煙盒,還有1954年的世界盃足球賽,這三者有什麼共同點?它 們是構成德國曆史的100塊馬賽克石頭,是過去的沉默的見證者。赫爾曼·舍費爾是德國博物館舞 臺(Museumsszene)的前任副館長,他在這本內容豐富的卷冊裡將這100件物品集中在了一起。他形象生動且明細易懂地再現了這些物品,而且與此同時,也展現了由於服務於政治利益的目的和 巨大的社會變遷,所導致的對這些物品的令人錯愕的重新闡釋。為了方便對此感興趣的門外漢理解從這個寶藏箱中不斷得到的新發現,在這裡,作者用100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來講述歷史。

誠然,無論從選題還是從物件的角度考慮,本書似乎都沒有把要描述的物品正好限制在100個的必要。不過就算是那些最有趣的展覽,也只有懸念控制適度,展品能夠讓人從頭看到尾,才能激發參觀者的興趣。與其類似,本書作的數量限制也是為了圈定一個範圍——儘管這樣一來其中欠缺、遺漏了什麼,以及描述中疏忽了什麼也變得一目瞭然。由於每位讀者的興趣點不同,那麼在他們的眼中,本書還應納入的物品也肯定不同。這恰恰表明,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我們的歷史、與之相關的話題和物件都是沒有止境的。

2021年已經開始,今年的閱讀計劃列好了嗎?

目前石家莊、廊坊、邢臺還處於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期待各地馳援河北的醫護人員今早撤離、國際莊的商場快點恢復營業、宮面和燜餅的訂單暴增、裕華路上開始擁堵、鄉村大集開始熱鬧、燕趙大地的年味越來越濃。

今天是農曆的臘月初三,寫完這篇書單推薦的時候,窗外一彎新月。每個月初的時候,會有新的期待和希望。

期待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9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願你向陽而生,盼千帆過後,聽見前路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