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未登入QQ,年末想清理一下電腦,剛一登入,頭像忽閃,點開一看,竟然是久未聯絡的同學發來的一條訊息:在嗎?想和你傾訴一下。
心中,驀然一動。
傾訴,一個多麼意味深長的詞,一方是坦誠地流露,一方是真誠地聆聽,蘊含著信任的力量,散發著理解的溫度。
茫茫人海,芸芸眾生,我們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與形形色色的人打著交道,藉助網路,我們可以與天南地北的人聊天,可以與三教九流的人對話,甚至可以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辯論,唯傾訴,是需要斟酌選擇物件的。
有些人,不願聽,有些人,訴不得,有些人,聽不懂。她知道,我是懂她的,這份彼此間的默契與信任,在小學時便紮下了根。因為懂得,所以欣慰。
曾經看《康熙王朝》,有一個場景始終記憶猶新。康熙在身心疲憊、情緒黯然的時候,喜歡挪步容妃宮中,見面的第一句話便是:朕想和你說說話。善解人意的容妃便安靜地坐在一旁聆聽。
一代君王,朝上面對著文武百官,身後供養著三宮六院,但真正能說知心話的人卻只有容妃一人,因為只有她懂得他的無奈與苦衷,懂得他冷峻威嚴外表下的落寞與脆弱。
她是他的妃子,更是他的知音。不管後來結局如何,也不管史上究竟有沒有這樣一個人,作者這樣的安排,讓叱吒風雲的君王有了溫柔的一面,讓陰氣重重的後宮有了一絲溫度。
他,遇到她時,她已有了自己的愛人,從此,他與她毗鄰而居,默默守護著自己的單相思。愛她,卻不打擾她的生活,只是站在離她最近的地方,看著她幸福。他是金嶽霖,而她,便是才女林徽因。
初讀這個故事時,我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樣的等待,值得嗎?這樣的守候,有意義嗎?金嶽霖用一生的時間向世人作出擲地有聲的回答:值得,因為懂得,所以值得。一個懂字,耽擱了他,也成全了他。
《高山流水》這首古曲很多人都聽過,這是俞伯牙遇到鍾子期時彈奏的曲子。鍾子期離世後,俞伯牙將琴一摔,終身不再彈琴。因為他知道,這世上再也難尋懂得他的人了。
擁有一個彼此懂得的人,是多麼的幸運。懂得,不是肉麻地恭維,不是一味地迎合,更不是別有用心地抬舉。它是觀念的悄然默契,是靈魂的自然呼應,是心有靈犀的一笑,是惺惺相惜的眼神。這樣的緣份,只可遇而不可求。特別是高科技發展的今天,世界越來越喧鬧,人們的精神卻越來越流離失所。懂得,變得越來越奢侈。
為了取暖,我們渴望著融入社會,靠近人群,為了自保,我們又不由自主地與別人保持著距離,甚至將自己裹在厚厚的鎧甲下。
網路的泛濫,樓房的集聚,表面上看,人們多了交流的工具,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似乎緩解了人們的壓力與孤獨,但實際上,人們正在變得越來越機械封閉。
正如文友淡淡的雲所說:如今,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像水與油的關係,離不開,但很難融合。互不打擾,也不願分出更多精力關注別人。因此,虛擬世界裡人們習慣了隱身,現實世界裡,習慣了敬而遠之。
劉震雲的作品《一句頂一萬句》,便是對這個時代人們精神世界的真實剖析。這本書被讀者稱為中國式的《百年孤獨》,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唯一能夠“說的上話”的養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吳摩西養女的兒子牛建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的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
何為說得上話的人,無非是彼此懂得的人。正如劉震雲所要闡述的那樣:知心的話,一句頂一萬句。書中的人物嬉笑怒罵,對話很多,但現實是能說貼心話、溫暖靈魂的朋友卻不多,加之缺乏堅定鮮明的信仰,所以很多人的身心常陷入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疲憊。
於是,耐不住寂寞的我們開始尋覓出口。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迷戀上了出行,這不單單是物質生活提高的結果。在我看來,這更是一種出走,是為了解決精神上的飢渴。
無論是原始優美的自然風光,還是 文人墨客停留過的名勝古蹟,都會帶給我們一種心靈上的慰藉。在山水間,我們返樸歸真,聆聽到內心真實的迴音,心靈得以滋養。而舊跡遺痕,卻讓我們能夠跨越時間的距離,與古人有一種精神上的溝通和契合。
說到底,我們都在有意無意地尋找,尋找一種懂得與共鳴。
懂得,難得,新的一年,希望我們都能找到那個真正懂得自己的人。
#原創散文 散文詩# #懂得# #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