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書才讀了一半,我原本關於讀書與生活的認知就被顛覆了。
從前的我,總認為只有不需要為生活奔波操勞的人,才能自由自在地讀書,才能擁有豐富而自由的精神世界。現在的我發現:並不是無憂的生活支撐著人讀書,而是讀書支撐著人直面困苦的生活。
我享受這種閱讀體驗——書中的內容與我的現實生活相碰撞,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就算最後苦思無解,這個思考的過程也足夠美妙。它讓我進入另一片與世隔絕的天地,就好像做了一個真實的夢,醒來之後,覺得夢是真的,現實中的人和事才是幻象。
當讀書失去生活的支撐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常自怨自艾:像我這種因為沒有過人的天賦和出身,而不得不付出加倍勤奮的打工人,早已被工作榨乾了精力,根本無暇進行深度閱讀,更無暇思考人生、幸福、歷史、社會這些深層次的問題。
甚至,很多時候,我會覺得工作不僅限制了我的身體,更束縛了我的精神,那些職場上的繁文縟節、領導的三令五申、基層打工人必備的巧言令色和卑躬屈膝,都讓我感到自己為了這份微薄的薪水,不僅出賣了勞動,更出賣了精神上的自由。
我知道,其實這些都是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問題,而我之所以會把它們上升到“出賣精神自由”的高度,是因為讀書把我“慣壞了”,那種在精神世界自由翱翔的感覺,一旦體驗過一次,便再也無法忍受精神被束縛了。
就好像書中來自農村貧困家庭的孫少平,因為酷愛讀書而格外珍惜教師工作,卻因客觀原因丟了教師工作而不得不幫家人幹農活之後,內心世界及其苦悶:
一整天在山裡掙命,肉體的熬苦使精神時常處於麻痺狀態,有時乾脆把思維完全關閉了。晚上回到家裡,唯一的嚮往就是倒在炕上睡覺,連胡思亂想的功夫都沒有。
一個有文化有知識而愛思考的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痛苦是無法言喻的。
這些也都罷了,最是憋悶的,仍然是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少平很羨慕村中那些單身獨戶的莊稼人,要累就累得半死不活,畢了,無論趕集上會還是幹別的什麼,都由自己支配。這一切,少平,都不能。
理性約束著他,是他不能讓父親和哥哥對自己的行為失望,他儘量做得讓他們滿意,即使受點委屈,也儘量剋制。
所以,我有時候還會想:如果我沒有讀過書,是不是就不會追求精神世界了?也許我會麻木地把工作當做一種謀生手段,把那些巧言令色和卑躬屈膝當做一種工作手段,這樣的話,我在精神上就不會有這些苦惱了。
是不是書讀多了,認知被拓展了,苦惱也會增多?
就像書中對孫少平的質問:
誰讓你讀了這麼多書?又知道了雙水村以外還有個大世界?
如果從小你就在這個天地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現在就會和眾鄉親抱同一理想:經過幾年的辛勞,像大哥一樣娶個滿意的媳婦,生個胖兒子。加上你的體魄,會成為一名出色的莊稼人。
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這種不能為周圍人所理解的苦惱。
直到我讀到孫少平進城之後,一邊在建築工地做苦力一邊不忘讀書,身體備受摧殘而精神上卻怡然自得,我才發現自己此前的認知太片面了。
讀書本身就是生活的支撐書中的孫少平,生活中的困苦比我多太多了:文革期間餓著肚子讀完了高中,酷愛讀書卻苦於家庭條件而只能回鄉務農,好不容易得到了倍加珍惜的教師崗位,沒幹幾年這崗位又丟了。進城打工只能幹最苦最累的工地苦力活,賺了錢還得補貼一家老小,自己的吃穿永遠是最差的。
生活上的困苦他早已習慣,可他在精神上,貌似也無法自由。為了避免被包工頭嫌棄吃不了苦而偽裝自己不識字,整日和言行粗俗地攬工漢待在一起,晚上擠在一個窯洞,看書的地方都沒有。
然而,他依然堅持到路燈下讀書,在其他攬工漢鼾聲震天的時候默默思考人生。對他來說,讀書和思考並與其說是一種精神享受,倒不如說是一種現實支撐,因為現實生活太苦了,讓人一不小心就麻木、沉淪。
書中那些外面的世界、那些風雲變幻的形勢、激烈碰撞的觀點、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和事,讓他對現實生活始終保持清醒而不失希望,也讓他知道即使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體現出一個人人格的偉大。
關於讀書對他的影響,路遙是這樣描寫的:
書,把他從沉重的生活中拉出來,使他的精神不至於被勞動壓得麻木不仁。
透過不斷地讀書,少平認識到:只有一個人對世界瞭解得更廣大、對人生了解得更深刻,那麼他才有可能對自己的艱難困苦有更高意義的理解,甚至也會心平氣靜地對待歡樂和幸福。
是的,如果沒有讀書,他當然不會有精神上的苦惱,他會和其他攬工漢一樣,牲畜般用盡力氣,然後換一點口糧,幾口燒酒,看著包工頭欺辱小女孩卻習以為常,這種生活對精神苦惱的規避,並非因為快樂,而是因為麻木。
而孫少平,正是因為讀了書,才擁有了深刻認知人生與世界的快樂,這種快樂能夠讓他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眼下的生活,從而看到希望,心底生出一絲快意。短暫的讀書時光,支撐他直面冗長的艱難困苦。
也正是因為讀了書,他才能修養出高尚的品行,對被欺辱的小女孩伸出援手,享受自己人格上的偉大。
讀書不會太多,只會太少為什麼會有人,像從前的我一樣,認為書讀多了,苦惱也跟著增多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讀書太少了。
就像下面這幅漫畫:
最底層的人,沒讀過書,看到的是陽光明媚、蝴蝶飛舞、鮮花爛漫的熱鬧景象,他的快樂來自對黑暗的無知;
中間層的人,因為讀了一點書,看到了熱鬧景象之上的黑暗世界,他的痛苦來自只看到眼前的黑暗,卻看不到黑暗之上的希望;
最高層的人,因為讀了足夠多的書,所以能站在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去鳥瞰整個世界,這個世界有明媚熱鬧的、有烏雲蔽日的,也有陽光穿透烏雲帶來希望的。所以,他是快樂的,這種快樂不是盲目的快樂,而是大徹大悟的快樂。
認識到生活的黑暗,只需要讀一點點書,但超越黑暗看到陽光,需要讀很多書。
那些認為讀書越多苦惱越多的人,大概是因為讀了一點點書,看到了不讀書之人看不到的黑暗,就開顧影自憐了,殊不知,在萬里之上的高空,是穿透陰霾的陽光。
所以說,還是要多讀書啊!
不要說工作忙、生活苦,更不要說讀書帶來苦惱,並不是生活無憂才能享受讀書,而是讀書支撐著人直面生活之苦。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