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問題、思考問題、處理問題似乎是人類走向智慧的階梯,然而超越內縮的觀察方式來看,發起問題的心恰恰是人類走向迷惑的痕跡。人類自以為解答問題就能夠真正的去明瞭問題、解決問題,卻沒有意識到知曉造成了人類思維的內向收縮,問題的心本身就是一顆內縮的心,思想正在努力解決的問題的本身就是他自身創造出來的。
我們為什麼會發起一個問題,然後要解決一個問題,是否是意識空間收縮瞭然後共生了一個認知,繼而引發了一個問題。如果另外一個人在問題之內回答你,那麼這個回答就是建立在問題的基礎上,這個答案在問題同步的空間裡產生的,就像一個人問為什麼2+2=4,你回答他因為1+1=2。如果意識空間不收縮,那麼他就不會問出一個問題,他也不會受這個問題所困,思想處理問題本身就是自創自證。知識作為思想的結論天然就是內向解釋的,而這種解釋實際卻是一種既定空間的預設的,知識天然就不可能達到對問題真正的瞭解。
意識的收縮與因收縮所產生的問題是對應的,問題的真正的答案就在問題裡面,它的答案就是這個問題是如何發起,其它的解答都是相對的解答都是基於預定假設的解答,這是一種內縮的解答,內縮的解答並不是真正的解答。我們問出的最為複雜的問題是宇宙是怎麼樣形成的,在這個問題的基礎上不管你怎麼回答都不對,現在科學家給的宇宙學解釋是一種內向的無效解釋,他剛好對應這顆收縮的心智,因而他只解釋了一種可能性,就是產生這個問題的可能性,宇宙有著無數的可能性,宇宙是如何生成現在這個樣子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哪裡?它的答案就是我們經歷了怎樣的意識收縮路徑而產生了這個問題,宇宙對我們顯現的樣子就是我們意識認知內向收縮或擴張的路徑。所以對於宇宙是怎麼樣產生的這樣的問題,當你發問並且試圖回答時,你永遠無法瞭解宇宙最本質的真相,你會得到一個自證性的答案,剛好對於一個產生它的空間。而當你沒有產生疑問時,你是直接明白宇宙真相的,因為你就是那個無限存在本身。當你產生認知的時候,你就無法瞭解最本質的宇宙,因為認知就是感知空間收縮。因而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所有的認知都不是最本質的“道”,認知就是收縮,而“道”是整體,“道”就是基礎元素。
思想困在自造的圈圈裡面,知識就是跨越性、組合性的去理解外境,知識實際是一種黑暗,而“不知道”恰恰是對整個空間的瞭解,不知道卻是真正的明白,不知道才能真正的使問題消失。
認知意味著前提假設,意味著主客之分,任何概念沒有它不是的另外的部分,那麼他本身就不會存在,知識必然是一種分裂的相對關係,任何整體都不可能產生認知。知曉是兩種有限空間之間製造的數學結構關係,當一種認知結構開始以自身為基礎觀察時,知識就產生了。客體對主題造成的數學結構關係就是認知,當這種結構關係比較近,我們便容易發現對方。就比如,如果以原子的眼光看世界,它能看到整個宇宙,如果以磚頭的眼光來看世界,那麼它就只能看到房子,高樓大廈,我們的生理結構可以聽見聲音,然而很多動物卻可以聽到超聲波。
思想認為自身接受到的是全部的資訊,他會不斷的驗證自身的正確性。我們就會離真相越來越遙遠,直到我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認知不斷的以自身為基礎來接受資訊,然後繼續構建自己,這會造成自身複雜度的增加,他會把同一個方向的資訊都納入自己,導致他的預設基礎極其龐大,導致他只能瞭解超越這個認知基礎複雜度的資訊,心靈的認知以自身為標準,問出了很多對我們自身來說很簡單,但是卻遠遠偏離宇宙本源的問題,我們會問宇宙為什麼變得複雜?假如宇宙本源意識是1,那麼我們的意識空間經過收縮,就變成了0.1234567,然後0.1234567就說我可以理解0.12345678,但是我理解不了1,1是多麼的複雜啊。宇宙的基本構成必然是最簡單的1,但是我們的疊加度已經偏離基本太遠了。
我們觀察到的宇宙構建在知識之上,而我們的知識是整個宇宙意識的一部分可能性,因而顯現的宇宙必然是整個宇宙架構的極小部分,如果知識不存在,以基礎元素去感知,那麼整個宇宙就必然是沒有分別的。
在思想的背後必然存在一種非知曉的整體意識,整體意識不分主客,因而不在描述的範圍之內,任何知曉性的描述都不是“它”。當整體意識開始收縮,那麼描述就可以發生了。假設空間的底層是一種基礎元素,而能量就是基礎元素之間的相互連線,無知的連線就是寂靜的,當這種連線開始擾動,有限的層次化連線就產生了,疊加就產生了。基礎元素是宇宙的背景,它無法顯現它自身,就像如果全部都是綠色,那麼綠色就無法顯現,因為它就是讓一切存在的空間,而能量的擾動把基礎元素給疊加起來,形成表面上持續存在而實際是反覆浮現的物質和衍生的認知,一切的顯現都是基礎元素不同疊加結構之間的數學結構關係。就像計算機的層次化的二進位制電路結構,雖然計算機的電路背景不變,但是它可以裝載無數的運作結構,這些運作結構可以對我們的世界做象徵性的描述。
如果宇宙是全息的,任何一個部分都包涵整體,那麼宇宙必然是有一種基礎元素組成,基礎元素必然就是初始宇宙意識。基礎元素是無法正面描述的,所有的正向表達都是建立在侷限空間裡的,超越思想侷限的整體是不可正向描述的。萬事萬物的顯現都是基礎結構組合之間的數學結構關係,任何事物都是建立在某一基礎上的數學結構對比,就比如聲音與顏色,聲音與顏色有千萬種,區別就是不同的頻率與不同振幅的波。看似似乎不相干的事物都是最基本單位的不同的數學構造,這些構造並非是一種平坦增加的構造,而是一種層次化的體系構造。
人類靠自己的聰明發明瞭數學體系,完美無缺的應用與我們的生活,物質世界已經離不開數學,因為它可以演算一切物質現象,宇宙的萬事萬物都可以用數學來描述。為什麼?
是否是因為數學反映的就是層次化的比較。數字本身就是人類的發明,這種發明完美的反饋出層次化的相對模式,所以數學可以恰和到萬事萬物當中。
我們的科學家試圖用第一因加上一個方程式來描述整個世界,但是任何方程式從本質上來說都是等效的,對於數學來說因為任何公式都是等效的,區域性可以全息化整體,因而描述出的世界都是一種平等的可能性。科學家的方程式只能描述我們感知到的這個世界的發展歷程,但是這個歷程與其他歷程是等效的,任何公式都是建立在現有的發生與觀測的基礎上的,當意識空間擴充套件感測的範圍擴大,現有的公式會成為一個特例。對宇宙演化的物理上的解釋是片面的解釋,解釋者本身就是需要被解釋的物件,解釋者本身就是一種可能性。解釋者給出的解釋只是一個極其微小的解釋,剛好對應他自身預定假設的正向解釋,從解釋者自身來看這種解釋是對的,超越這個本身就是一種可能性的解釋者來看,這種解釋本來就是一種自造的幻想。物理上無論怎麼解釋,都是在應對收縮的心智,所以我們看到宇宙的演化就是心智的演化,他朝向心智運作的方向,在古時候人們認為天圓地方,地像一個盒子,天像一個鍋蓋,世界萬物就在這樣一個神造的世界裡面,這種看法對於當時的觀測範圍是對應的,可以解釋所有我們當時看到的現象。後來由於觀察範圍的擴大,我們又發現地球是圓的,再到地心說,日心說,再到牛頓的力學理論下的世界觀,人類用越來越精細的理論解釋了越來越廣闊的範圍,到如今人類相對論的出現,為人類擴展出一個更為寬廣的世界,這個範圍已經超出了我們常規的認知範圍,變得不可思議起來,就像當時地球是圓形的假說對當時人類觀念的衝擊一樣。這些理論的進步實際就是不斷的撤除預設基礎,就比如相對論撤除了牛頓力學對於平直空間與空間與物質獨立的預設基礎,將空間、質量、時間、運動再做進一步的統一,他們的區分是因觀察本體的疊加度的不同而產生的。最終所有的區分的最底層是統一的,其不同的表現形式源自基礎背景元素不同的疊加形式和因觀察者造成的區域性顯現。但是相對論仍然不是最基本的存在,現如今已經有跡象表明很多現象超越了相對論的描述,在微觀世界相對論並不適用,相對論的數學結構是對的,因為相對論是描述向宏觀顯現的過程,宏觀的存在就是微觀本質的相對結構關係,顯現只是基本元素疊加度運動縮小的表現形式。
空間、物質、運動、顯現、時間的統一性
這個世界的底層就是基礎元素,基礎元素的整體存在是不顯現的,顯現的本質是相對關係,是疊加結構的震動,所有能顯現出來的都是疊加模組之間造成的相對數學結構關係。空間代表不顯現,而物質就代表顯現,因而空間代表著宇宙意識的本質即平坦的基礎元素,能量就是基礎元素之間的相互連線,能量連線的起伏破壞了基礎元素整體連線的平穩度,也會導致基礎元素連結的層次性疊加,這種層次性的疊加致使相對關係得以顯現,而物質顯現的本質就是相對關係,因而物質的本質就是基礎元素之間的能量波動。在微觀結構中基礎元素間有其最小距離,及能量的固定連線斷裂速度,及不連續的連線形式,因而微觀領域中的空間、時間、粒子狀態與位置的顯現表現出不連續性。
光速相對於物質世界顯得很怪異,因為基礎元素之間的能量的連線速度就是光速,而光的傳遞是基礎元素之間最簡單結構的能量的傳遞,因而光速失去了疊加性。而物質的運動的現象是疊加能量的整體的波動,在微觀領域物質以機率波的形式可以同時存在任何地方,其整體朝向一個方向的存在時其具有顯現性,當其能量全部朝向一個方向顯現時,其表現性上就是以光速運動。其整體能量朝向某個特定方向的顯現會對應其機率變小,整體全部朝向一個特定方向運動其機率將趨近於零,其時間性上的表現就是時間變慢,因而有質量的物質其速度越接近光速其時間越慢。各種相互作用的本質是“場”,而“場”的本質是基礎元素的不同連結結構。觀察者越是趨向於宏觀顯現的資訊量越少,在這變小的空間中,觀察者只能看到相對關係中所有可能性中的一個層面,因而在宏觀的表現上我們就造成了物質的運動,或者是物質造成了物質的相對運動。而實際上並不是我們真正的移動了物質,而是我們或物質縮減了顯現的空間。
顯現、時間、運動是糾纏在一起的,絞合在宏觀現象中。數學只適用於正向收縮性的描述,描述一種層次化的結構,數學可以描述物質的顯現性,描述宇宙各種顯現屬性的轉換關係,然而顯現不是存在本身,用數學的方法推演宇宙的終極解答是辦不到的。
能量在基礎元素的海洋裡起伏波動形成各種物質現象,這種能量的擾動,讓物質的存在上具有波動性,而在其相對關係的顯現性上又呈現粒子性。因而當你不去觀察物質的時候物質呈現一種波動性,而當你以更細微結構(如儀器或眼睛)去讓相對關係顯現出來時,物質又呈現出粒子性。
一塊石頭的存在來自於石頭所產生的視覺訊號、觸覺壓力訊號等多層次訊號的共同感知,除了這些不同感知層次的相對關係外,石頭實際就是能量的暫時聚集,他的內在空間很空,但是相對於人眼的感知結構來說石頭是實心的。因而物質的顯現的只是相對對感知層次的相對關係的集合。石頭中所包含的資訊是非常龐大的,而其相對於人類感知所顯現出來的只是輪廓、觸感對於感知本體有關的少量相對關係。
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是建立在收縮心智的方向上的,對於一顆不向內收縮的心智來說時間是不存在的。一切的發生都是一種可能性相對關係,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已經存在的可能性。宇宙依照意識的收縮方向而顯現,而我們認識的宇宙只是一個顯現出來的可能性。時間真的只屬於現在的我們嗎?如果真的是那樣就太不可思議了。如果我們能感受到心理時間,那麼就證明我們發現了宇宙的一種縮小的可能性。物質時間的存在必須界定一個侷限的物質空間,我們所生存的三次元空間就是侷限的,因而物質時間對於這個三次元空間是存在的,超越三次元空間來看,時間與空間的展現是一體的,展現就是相對關係,因而在宏觀顯現必然表現出時間特性,方向性展現的侷限空間就是時間。從基礎元素背景來看,並不存在時間,並沒有時間在向前奔流。一切可能性都已經存在著,這個世界並不是從無到有,從過去到將來發展的,而是各種相對結構關係被顯現出來,所有的發生的都是相對的結構關係。當相對的結構關係沿著自身的預設性基礎越來越縮小時時間就產生了,我們的心靈不能承受所有的可能性,而只能接受一個狹小的資訊範圍,然後把這個範圍叫做過去和將來。未來和過去的所有可能是同時存在,只是此刻的收縮意識和由物質構造的身體結構降低了他看到的過去與未來的可能性。各種可能性與各個時間點都是在同一個絕對背景上展現,對於這個絕對背景來說時間是不存在的,一切顯現都是運動的相對關係。
顯現是對感知疊加度的相對關係,顯現與感知本體所受到的擾動有關,顯現的頻率與感知本體的的疊加度與速度有關,感知本體的疊加度越強,其被擾動的難度越大、機率越小,因而世界對其顯現的頻率就越低,時間的流速就越慢。感知本體運動越快,其被資訊波追上的速度就越慢,因而顯現的頻率越低,時間的流速就越慢。
存在的本質是顯現,宏觀現象是微觀運動極其縮小的一個相對關係。發生了什麼取決於本體怎樣去看,看的結構決定了發生的事件的範圍,現實世界依照意識的收縮路徑而顯現。
觀察者共生於他的感知空間,因而不論觀察者怎麼做他都是有道理的。當觀察者內向疊加時大量的可能性就坍塌了,當觀察者簡化自身疊加度結構時所有的相對可能性又恢復了,觀察者本身就是可能性的坍塌,觀察者的收縮使事實表現出來,觀察者會看到一個越來越收縮的世界,並認為那個世界就是全部,宏觀的現實世界就是在微觀的各種可能性中穿插展現。宏觀物質世界表面上是一種連續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是微觀世界各種可能性被發現的過程,我們觀察到的物質現象取決於我們身體機能的物質結構基礎及心理意向基礎,我們情感的體驗則取決於我們的預設的記憶結構,記憶結構是全體認知可能性中的一個固化部分。
知識可以使觀察著去發現現象,卻無法回溯現象的本質。知識代表著內向收縮,代表著
相對的關係。透過知識來了解事實就是自我迷惑,我們誤以為知識是正確的存在,而實際上知識自造了現象的發生,知識自造了自身的自證正確,知識自造的顯現不是唯一的存在,發生與未發生是平等的,我們所記憶的發生只是一種可能性的顯現,意識的內縮運動共生了它所看到的世界。
這個宇宙為我們圈套了一個完美的認知表達實現場地,宇宙正在做自我體驗與自我發現的遊戲,意識的固化結構決定了世界的顯現實相,宇宙的整體運作是如此的宏大又如此的契合完美,簡直不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