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笑,是一種不太友好的笑,帶有諷刺、戲謔、不滿的意味。嘲笑他人的人,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被嘲笑的人,會有一種被厭棄、被瞧不起、羞恥的感受。
被嘲笑是一種很不舒服的感受,一方面因為不被認可而感覺難過失落,感覺自己不夠好,做的很糟糕;另一方面又有一種“不服”的反抗意識,覺得自己憑什麼被別人瞧不起。正是這樣一面自責,一面又不接受自己是不好的,才會讓我們倍感不適,想要逃開這種被嘲笑的感覺。
任何一種情感都有著它存在的價值,因而任何一種情感都是需要被接納的。被嘲笑後自我流露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無論是痛哭流涕,還是憤怒不已,首先我們都需要看到,去接納。這樣我們才能真實的去面對這種被嘲笑感,也才能不那麼在意被嘲笑,乃至大多數時候,都會覺得,別人只要瞥自己一眼,都可能是在嘲笑自己。
增加了對嘲笑的抵抗力後,我們再來更深入的看一看,到底是什麼,讓我們總是感覺被嘲笑,或者說,什麼原因,讓我們對於“被嘲笑”,如此的敏感。
每個人對壓力的反應,都受到過往經驗的影響。探索過去,是我們探索自己到底怎麼了,最好的方法。一個害怕被指責的人,小時候常常受過很多的指責;一個害怕被拋棄的人,小時候常常生活在關愛岌岌可危的環境下。同樣的,一個對嘲笑過度敏感的人,很可能小時候,被“嘲笑”刺傷過,而這個傷口還沒有撫平,隱隱流著血。
如果我們做了個闌尾炎手術,在接下來的養傷階段,稍稍牽動傷口,它就又會疼痛。如果這個傷口沒有被縫合,消炎,很可能時不時發炎、潰爛,快跑幾步或者大喊幾聲,就又牽的傷口疼痛。傷口是需要被修復的。人的內心的傷口,也就是小時候受辱、被害等傷痛,成長過程中被遺忘而不是縫合上藥,那麼在我們長大後,因為某些人和事,就又會引得疼痛,讓我們感到困擾與害怕。
在我的家長課堂上有一位媽媽,她小時候曾經被父親,當著全校師生的面,用腰帶暴打,當時她就蜷縮在地上,感受著那一雙雙同齡人的眼睛,似乎很不屑的看著她,她感覺特別丟臉。接下來的2年學校生活,她始終覺得同學們在背後指指點點,只要有人在她背後講話,她就覺得是在講她躺在地上捱打的丟臉場面,覺得是在嘲笑她。她上中學後,雖然換了個很遠的學校,但仍然小心翼翼的,生怕身邊有什麼人是聽說過這件事,會把事情傳開,甚至初二時一個老同學路過學校門口,跟同校的同學在門口講話,向她看了一眼,自此後她又覺得全校都把這件事情傳開了,都在嘲笑她。
後來我鼓勵她找到那個同學,問問清楚,結果是,那個同學早就不記得她被打的事情了。自此,她那種被嘲笑的羞恥感,終於沒有那麼強烈了。
所以說,這位提問的學員,如果你也曾經有過被嘲笑的經歷,不如回頭想一想,那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如果你有機會去澄清,不妨問問看,大家是否還那麼在意當時所發生的。即便你沒有機會去澄清,你也可以換位思考。小時候你身邊的人出過什麼糗事,現在如果你再看到這個人,還會覺得他很糗,想要嘲笑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