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海靈格曾說: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得容易!

《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是張德芬老師2018年繼《遇見未知的自己》的新作,在這本書裡,她坦誠的面對自己曾經為了愛情放棄婚姻的過往,也直面當子女展翅離開,與愛人分手的痛苦和孤獨。在書中抽絲剝繭的分析一個人如何學會掌控自己的幸福,為自己的幸福負責!

劉若英曾說:“能把單身生活過好的女人,才能和男朋友相處好,你黏著他時,他就想辦法要逃;你把自己的生活和心靈都打理好,不依賴他、不試圖套牢他,他就會對你產生好奇,就想和你待在一起,就想和你結婚。”

張德芬老師的事業是非常好的,但是因為童年和母親的關係問題,讓她的親密關係始終處於動盪的狀況。親密關係始終是她的命門,她也曾一度患上抑鬱症。從抑鬱症裡解救出來是她不斷的反觀自己的內心,最後獲得智慧的力量,靈性的成長。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是張德芬老師一直以來說的話

1孤獨感和負面情緒

孤獨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感受,有時候即使在一個群體中,也能有這種孤獨的感受。但是當夜深人靜獨處的時候,這種沒有依靠,內心深處最隱蔽的痛楚就是你一輩子要面對的功課。

一個人的獨處,沒有感情依靠的生活,對我此生來說是不熟悉的,也是最害怕面對的。當我面對它的時候,那種被燃燒,被一點一點啃噬的最痛楚的感受,簡直讓人連想死的心都有。但是,當我無路可逃,棄械投降,讓它一點一滴地吞噬我、燃燒我之後,一隻重生的鳳凰逐漸成形,我開始感受到一個人也能圓滿,只要你能感受到自己內在本自具足的圓滿。”張德芬老師在面對孤獨的時候,是這樣走出來的。

人生的盡頭是一場無可避免的悲劇—我們終將要老去死去,花了一輩子去爭取和構建的東西,最終一樣都帶不走。那你和誰在一起?最終都無可避免的面對孤獨。

人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害怕孤獨。但是隻有在直面自己內心的黑暗,才能一步步的走向光明,只有真正的學會放下,才能從孤獨痛苦中擺脫出來。學會放棄向外界抓取,直面自己的內心,放棄證明自己,把幸福抓在自己的手上,從根本的孤獨感中真正的解脫出來,才能獲得幸福和力量。

解決負面的情緒比如說太在乎、匱乏感、兒時的記憶和創傷、身份認同感的缺失、潛意識引起的行為偏差,貪婪、自卑的情緒等等都能在這本書裡得到答案。

2親密關係中愛的剛剛好

真正的愛是不以負面情緒迴應所有的人事物,好的親密關係,不斷的療愈我們內在的傷痛,最好的親密關係就是原來是什麼樣子?就讓它是什麼樣子!除非他自己願意改變。傷害親密關係最重要的4個問題就是:

1掌控,我們在愛上一個人以後,常常會不知不覺的佔有對方的時間、精神、甚至行為模式,在掌控中獲得優越感,存在感,卻給另外一個人造成更大的傷害和壓力。

2期望,期望是通往親密關係的地獄之門,傅首爾曾經說過:“親密關係上的鞭策,傳達的都是最可怕的四個字:我不滿意,而且鞭策最大的問題在於他是永無止境的。

3退化,在親密關係中,永遠不要吃定對方,以為對方愛你就可以讓自己退化成孩童模式,任性而不負責任,在親密關係中,雙方一定都要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並且願意真誠開放的和對方溝通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責怪埋怨,或是用退化性的行為來破壞雙方的關係。

4逃避,兩個成年人在親密關係中,如果有一方覺得不合適,是完全可以離開的,是要開誠佈公的溝通,讓對方放下心結接受,是一味的逃避,或者是將就著,對雙方都是一種傷害,要相信沒有任何一個情傷是走不過的。

3不要以愛的名義去綁架孩子

1,不要干涉孩子的生活

我只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只成為他自己,而不是你的附屬品,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接納孩子,就像樊登老師說的家庭的基石,就是無條件的愛孩子,無論他考成績考的好還是差,問他的性格內向還是外向,你都要告訴他,你無條件的愛他。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2,不對孩子的過度期望

3,對孩子輕易的下定論

書中有一個小小的故事,說爸爸小時候唯一一次被奶奶打,就是因為他偷奶奶的錢,可是你看爸爸現在是多麼正直的一個好人,我們要給事物一個時間,告訴孩子是對的還是錯的,而不是使用暴力。小時候我們犯錯的時候,父母都會害怕我們長大以後不能明辨是非,而將我們狠狠的揍一頓,實際上對我們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只需要我們經歷時間,環境,教育,開始才能明白的道理。僅僅因為小小的事情給我們早早的下定論,是非常荒謬的!

現代的女性,所受的壓力,面對的責任也越來越多,書中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女性,要有教養,要善良有內涵,呵護好我們的精神顏值。即使沒有“他”,我們照樣可以過的很好,親愛的,請你對自己的幸福負責,就像楊絳先生說的: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12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朋友圈背後的感情,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