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生命的每一天都是禮物。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存境界,一種靈魂的洗禮,是成功的第一步。

人生路上永遠需要一顆感恩的心。心存感恩,知足惜福。

01

1942年深秋,秋風蕭瑟,落葉漫天。

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身著僧衣,側臥榻上,在平和中悄然離去。

他便是"承兩世悲歡,歷一生修行"的弘一法師——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首《送別》是李叔同在1914年創作,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李叔同的大名,但是這首歌卻大都聽過,唱過。

歌詞屬婉約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摯,悽美柔婉,其中畫意詩情,更是相得益彰。歷經百年時光,依然是送別詩中的不二經典。

李叔同出生於1888年,家裡經營鹽業和錢莊,是天津鉅富。

他的前半生是風情才子,後半生是卻是世外高僧。

在中國百年的文化史中,李叔同是公認的通才和奇才。

無論音樂、戲劇、書法、繪畫、詩詞皆是一流,堪稱全才大師,中國現代藝術的鼻祖,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藝術巨匠。

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最早將油畫、鋼琴、話劇引入中國,

擅長書法、詩詞、丹青、音律、金石,在當時是整個學術界神一般的存在。

我們熟知的漫畫大家豐子愷先生,就是李叔同的得意弟子。

但是在盛名抵達巔峰之際,他卻選擇拋妻棄子,遁入空門,從此苦修半生,留給世人難以揣測的玄迷。

02

證嚴法師,俗名景雲,1937年出生於臺中,因父親早逝、母親多病,於1963年,依印順導師為親教師出家。師訓"為佛教,為眾生",是年26歲。1966年,創辦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她在花蓮建成了第一所慈濟醫院,還把慈濟志業擴充套件到全球。三十多年以來一共籌集了上百億臺幣的善款,臺灣幾乎五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是說有四百多萬人都或多或少地參與了她的慈善活動。在全球有一千多萬她的志願者,人們稱她為"東方德蕾莎""人間觀世音菩薩"。

證嚴法師因父親早逝、母親多病,慨嘆人生的無常才出家修行。

不過,她所走的卻是一條"入世"的道路——慈濟受難的蒼生,從一個普通的凡間女子成為一代慈善大師。

"出世"也是一種艱難的選擇。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前兩個月,俗名"景雲"的證嚴法師誕生在臺中的一個富裕家庭。她從小非常懂事、孝順,15歲時,母親因胃穿孔需要開刀,而當時開刀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手術。善良的她向天祈禱併發願"願減少自己20年的壽命、茹素,為母親增壽祈福",也許是孝心感動了上蒼,母親的病奇蹟般好了。

8年後,她的父親因腦中風驟逝。父親的早逝,母親的多病,使她對人生充滿了困惑,並由家庭的痛苦想到眾生的痛苦,於是幾度離家棄俗,輾轉檯北、臺中、臺東,四處浪跡,最後在花蓮縣秀林鄉下的小廟一—普明寺安住下來。1962年秋天,她25歲,沒有剃度師父,自行落髮,靜靜踏上僧侶修行的生涯。後來,師父為她取法號證嚴。一心向佛的證嚴,在一間簡陋的、十尺見方的木板小屋裡,日夜誦經、抄經、拜經,整天與青燈黃卷作伴,節衣縮食,過著清靜地修

現在,在證嚴法師的感召下,慈濟志工已經遍佈全球,其中不乏名人、政要,慈濟功德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國際性慈善救濟組織,其"業務"涉及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環保、社群志工、骨髓捐贈、國際救災等多個方面,彷彿天空中的陽光,哪裡需要就照耀到哪裡,哪裡有災難疾苦,哪裡就有她們清瘦動人的身影厖

"學佛不要求佛,要學習佛陀的人格——大慈大悲、大智慧和大勇氣。"證嚴法師的這番話,或許是她的功德會當初只有三十名追隨信眾,如今卻發展到上千萬之眾的一個舉世聞名的慈善機構的最好解釋。

03

東野圭吾在《白夜行》中寫道:"這個世界上有兩件東西不能直視,一個是太陽,另一個是人心"。

別低估世界的善,當然也別低估世界的惡。

烏鴉是一種通體漆黑、相貌醜陋的飛禽,人們認為它會帶來不吉利的訊息,所以都很討厭它,可是這種招人厭惡的飛禽卻擁有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德——知恩報恩。當小烏鴉的父母年老體衰,不能再覓食的時候,小烏鴉就四處尋找食物,回巢後嘴對嘴地喂到父母口中,一直到老烏鴉死亡為止。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烏鴉反哺"。而喜鵲則跟烏鴉完全不同,喜鵲的身體花花綠綠的,穿得特別漂亮,而且它經常給人帶來好訊息,所以人們都很喜歡它,可是喜鵲卻是一種忘恩負義的動物。小喜鵲長大後會把父母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拔出來,活活害死自己的父母。

作為修行人,我們應該好好考慮:自己應該向外表醜陋、內心美麗的烏鴉學習,還是向外表美麗、內心醜陋的喜鵲學習?

心理學家丹尼爾說:"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所以,知福、惜福、再造福,是我們所有人必備的品質和人格,他決定著你人生的高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的一生匆匆百年,眨眼便過。有的人到了人生的終點,才發現自己不過隨波逐流地過完了一生,對蹉跎了的往事後悔萬分。人這一生,少年要惜福,中年要造福,老年要享福。

在中國有句老話:

"處世持家年復年,總須慮後更思前。有錢常想無錢日,莫待無錢想有錢。"

心念真誠純正,不貪、不嗔、不痴。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包括知識資源、健康資源、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等一切資源。珍惜而不浪費、不糟蹋,尤其不要糟蹋身體,不要傷害名譽、品格,甚至理念、理想。

我們應當懷有一顆惜福的心,常想"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並將自已所珍惜下來的財富佈施給那些依然處於飢寒交迫中急需救助的人,我想這種佈施所帶給人的快樂,遠遠不是自己獨自享受物質財富所能比擬的。

擁有一顆知福惜福造福的心,我們就會時時對周圍的人和事充滿知恩感恩。享福非福,造福有福。惜衣惜食,非惜財寶為惜福。能惜福造福,必能施福得福。

17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時間總會告訴我們一些答案,只是錯與對已經無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