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三十而立,80後這一代人已然全部邁進30歲的大門,他們早已不再年少輕狂,而是融進現實的大潮裡,或奔走,或駐足。

曾幾何時,80後成為了獨生子女的代名詞,也被老人們稱為“垮掉的一代”,可當時光如匆匆流水,80後也成了家長,成了整個家庭的頂樑柱,成了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這個群體不得不告別曾經的青春年華,以更加成熟的姿態行走於人世。

作為在變革的社會中成長起來的一個群體,80後在某種意義上不僅僅是指80年到89年這段時間出生的人,而是一個時代的標誌,是某些物什、某些信念的代表。蒼老的歲月會埋葬同樣蒼老的青春年華,但這並不代表青春逝去,屬於80後的青春年華,永遠在這一群人的心裡灼灼發光。與其緬懷,不如致敬。

年少歲月

如今追溯到八十年代的日子,顯得有些久遠陳舊,但姜文也說過,“那是段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國正值改革開放之際,物質上的匱乏還是無法避免的,但這並不代表80後的童年生活一片貧瘠。

城市的大街小巷屬於八十年代的孩子們而不是一輛輛疾馳而過的汽車,男孩子聚在一起打沙包,女孩子樂此不疲地跳橡皮筋。上學時,在老師面前唱“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教室還沒有那麼明亮,桌椅也略顯破舊,老師上課不會依靠任何電子產品,只會將要講的內容用粉筆工工整整地寫在黑板上。

老師也大多是古板而嚴厲的,大多也非要將學生從不會教到會為止。那時候的課堂上,還能看到屬於舊時代老先生的山高水長。

放學後最開心的是去小賣部買一毛錢一個的果丹皮,買大白兔奶糖,長長的一卷泡泡糖可以跟小夥伴分享,然後看看誰吹的泡泡比較大。那時還幼小的80後沒有那麼多電子產品可以打交道,多的是和小夥伴在一起玩耍的歲月。而在那些日子裡,一個沙包就可以讓孩子折騰得歡暢淋漓。

城市裡80後的童年娛樂是電視上的機器貓,黑貓警長,葫蘆娃,阿拉蕾,足球小將……沒有手機和綜藝,也沒有戰爭和飢餓,要看電視時必須守在電視機前,等著那個時刻慢慢來臨。在等待時,可以將電視上的廣告倒背如流,交織著焦慮和期待。

而這種期待感,是童年的時光裡最大的幸福。看電視往往沒有選擇,都是電視上播什麼就看什麼,這種沒有選擇,往往能帶來更大的滿足感。守著喜歡的動畫片時,常常是一步也不肯挪,電話響了也不去接,想上廁所也忍著,生怕錯過了喜歡的鏡頭。

如果某一天錯過了那麼一兩集,第二天就只能在學校聽著同學眉飛色舞地描述。幸福感很容易到來,失落感也來得十分簡單。而今的數字電視時代,人們是想看什麼就看什麼,有了更多的選擇權,也就沒有了那麼多期待感。

鄉村中的80後小孩子不是城市中的,常有電視節目可以消遣,但下河摸魚,爬樹摘果子,也有許許多多的樂趣。和大自然的親近,更是城市裡的孩子都無法感受到的。那時候城市化的程序還沒有這麼快,鄉村的生活遠沒有受到現代化產品的侵擾。孩子們將自己放逐在田野之間,享受著無所事事的快樂。換句話說,單純的歲月是快樂的源泉。

小學時,80後讀著英語書上的李雷和韓梅梅,沒有想到有一天他們也消失在了書本上。一些有點零花錢的小孩子不滿足於街邊小店的零食,而是會把錢花在遊戲機上。中學時,80後會追古惑仔,會迷戀香港的四大天王,會追譚詠麟和張國榮。

港片在九十年代還是一片輝煌之勢,而那都是屬於80後的青春。香港電影裡的行俠仗義的江湖,不可一世的熱血,無不撥動著少年的心絃。80後不像他們的上一輩或者前一輩一樣遭受戰爭,遭受貧困和飢餓,他們或許離那些血光,也離那些俠義很遠,但內心始終埋著的武俠夢,總會在某一刻翻湧出來。

而一邊追著古惑仔,一邊還看金庸古龍締造的江湖世界。後來一度被奉為經典被人大肆解讀的武俠小說,在那個時候被視為是荼毒青少年的讀物。

可儘管大人們禁止,少年的心也總是會撲在那一個個虛構的江湖世界裡,幻想著自己有一天也能歷經苦難,學得絕世武功成長為一個俠,在打抱不平夠了之後便帶著心上人歸隱江湖……這種幻想會引申到現實中。

相比起來,不管是前面的70後、60後,還是後面的90後、00後,都不像80後這樣,懷揣著如此沸騰的熱血信念。

除了香港四大天王和武俠小說,80後也會追F4,會喜歡周杰倫,會看超級女聲,大學時,他們有的人會看郭敬明和韓寒,有的人會研究三毛和席慕容,有的人則會喜歡哈利波特。

屬於80後這一代人追捧過的東西,有些成了經典,有些則成了褪色的記憶。那些青春裡屬於電子產品的只佔一小塊地方,可那些寫在紙上的,印在照片裡的事物,才是永遠都會懷念的年少歲月。

特殊的一代人

白巖松曾說:“我非常同情80後,因為80後的父母沒有積累那麼多的財富,而80後既要有物質方面的追求,又要承擔精神方面的追求,非常地擰巴和掙扎,所以要說一聲,辛苦了。”

這不是沒有道理。80後實際上是特殊的一代人。正好趕上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所以成了獨生子女的代名詞。又趕上了改革開放這一變革之際,整個社會都處在各種不可預知的變化當中。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在物質上是漸漸富足得多的,但改革帶來的新思想和新風尚,也無不浸染著80後的心靈,但隨之而來的是精神上更高的追求,當物質水平趕不上這種精神追求時,80後往往要承擔更大的壓力與痛苦。

80後不容易的地方還在於社會的種種新變化裡。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整個國家的教育也在逐漸普及,80後所受的教育要比上一代好得多,大學的擴招使得上大學這件事對於許多人來說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夢,但當他們讀完大學時,畢業後卻趕不上國家分配工作,要撞得頭破血流才能找到一份餓不死人的事業。

分房的福利輪不上80後來享受,當這一代人能掙錢的時候,房子已經貴得買不起,蝸居和候鳥似的生活方式成為常態。而他們不太靠得上父母,父母在工作上同樣是辛苦的一代,可能還趕上了下崗。80後大多是獨生子女,獨自在異鄉上學,在異鄉奮鬥,遇到什麼事情只能自己承擔。

在婚戀上,80後顯然和老一輩的人隔著一條相當明顯的分水嶺。總體而言,80後結婚、生孩子都要比70後晚得多,大多數70後在30歲時孩子已經滿地跑了,而許許多多的80後在30歲時還未步入婚姻的殿堂。更多的80後表示在自己穩定下來之前還不打算成立家庭,而追求自由的心態更讓他們將自己的終身大事一推再推

60後、70後們說80後沒經受過風雲變幻帶來的掙扎與痛苦,只會無病呻吟,在富足的生活中生造出憂鬱,殊不知,80後有80後自身的掙扎、無奈,這種掙扎大多源自社會底下沉浮著的不安分,他們彷彿遇上了一切機遇,卻又與機遇擦肩而過。

就如同有人說的:“80後是一代有見識,卻沒有舞臺的看客。”他們在時代的洪流中見識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擁有更寬廣的視野,有更獨立的思想,以及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識,但卻找不到合適的容器來盛下這些天馬行空。

他們的確比70後更富有創造性,但對自己更大的期望帶來的是更多的迷茫。當這個社會不斷變化,網路盛行、智慧化覆蓋一切,80後卻因為腳步已經太沉重而快要趕不上時代。但即使這樣,時代的潮流也沒有將這一群人埋沒,他們所有的韌勁和張揚,會支撐著他們走過更大的變遷。

輕狂、張揚、離經叛道……一度是貼在80後身上的標籤,曾經他們是年少輕狂的代名詞,但也正是這群生長在特殊時代的人,開了一個前衛的頭,如果沒有他們,這個世界必定少了許多活力的色彩。而曾幾何時,他們也被冠以罵名,可當80後也成長起來,人們會看見他們在災難時分顯示出來的擔當,在國家遭受屈辱的時候給予的反擊,他們也逐漸成為了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

80後是承上啟下的,特殊的一代人,時光的深河裡,沉澱著獨獨屬於80後的青春年華。

致敬過往

最早的一批80後已經在2020年就跨進了不惑之年,而89年生人則已經跨入了30歲這個門檻,很多人也在感嘆道,這個世界再也沒有二十多歲的80後了。

人總不可能永遠年輕,80後也在悄然老去,也在褪去曾經的青澀和輕狂,但明明還沒到真正老去的年紀,80後們卻成了最喜歡懷舊的一撥人。

在見證了改革開放帶來的新變化,到進入千禧年之後的巨大變遷,再到新時代越來越快的節奏,80後幾十年的人生歲月裡,就宛如走過了一段重要的史詩。

80後是懷念並且致敬自己的青春歲月的,因為在他們之前還沒有一個群體像他們一樣富有個性,也沒有一個群體像他們一樣敢於去追求真正的平等自由。他們既致敬童年時代那些尚未被侵擾的純真,也致敬少年時代屬於他們的熱血。

大多80後不會想讓工作成為生活的全部,而是想著透過努力工作去把握自己的生活。他們富有開拓性,喜歡挑戰,喜歡迎面解決難題,也希望得到公平的對待,是最不需要權威的一代。正是這種個性,使得他們敢於在廣袤的疆土上開天闢地,創造一個又一個的成就,哪怕是撞得頭破血流,也不缺乏從頭再來的勇氣。這才使得80後過往的青春充滿意義,值得致敬。

於是很多人都說韓寒老了,80後都老了,失去了熱血沸騰,也失去了馳騁江湖的精神。但曾經滿是熱血的青春,絕不會毫無痕跡地消失,他們只是慢慢地沉澱,然後創造出了現在生命該有的樣子。

也許真的像白巖松說的那樣,80後是值得被同情的一代人,但這一代人,哪怕生而艱難,也從未被打敗。

10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只求相遇相知,不問風花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