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聽到身邊的人說:如果我當時更努力點,也許能夠考上更好的單位;如果我的房貸還清了,現在就輕鬆多了;如果我有更多的時間,我會去健身房……
這些“如果”都是把外界環境視作了問題的癥結。其本質是給了外部環境控制自己的權力。他們妄想透過改變外界環境進而改變個人的處境,無異是徒勞的。
風物長宜放眼量,牢騷過剩防斷腸。積極的做法是“由內而外”的做改變,時刻想著“我可以”。即先改變個人行為,讓自己變得更加有力量,然後再去施加影響,改變自身的環境。這就是“影響力”。
工作中,我們難免會與上級,同事出現這樣那樣的矛盾。面對衝突,一味的抱怨和指責不但於事無補,強調“錯不在我”的做法本身其實證明了你連自己都保護不了,更談不上去影響別人。所以,我們更應該是用積極的態度,理解別人,以身作則,進而影響別人。
比如說,單位領導在節假日讓你加班,這時候反感是難免的。但是發牢騷,抱怨甚至正面爭吵並不能解決問題,要麼讓家人也跟著你一塊消極煩躁,要麼讓你的工作關係出現裂痕。所以,你可以嘗試著去理解對方。因為在你看來不太重要的事情可能在對方看來確實非常重要,透過移情來理解對方這樣做的初衷。
再比如說,孩子經常玩手機,你擔心他早早戴上眼鏡,你要麼是喝斥他讓他放下手機;要麼是毫不留情的將手機奪回。帶來的後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孩子怯怯懦懦,或者是大哭大叫。根節在於你並沒有給予孩子另一種選擇,你也並沒有“以身作則”。你可以考慮飯後帶孩子出去玩耍,並且不要自己天天趴在床上玩手機讓孩子效仿。
所謂“我可以”即:養成良好的習慣獲取個人的自由;透過移情方式或者“以身作則”來影響別人;對於無法控制的問題學著泰然處之。
最新評論